最近,湖南株洲市紀委書記楊平成了網絡紅人。他以實名上網,與網友廣泛交流,一個多月發帖200余篇,目的想借助網絡力量推動反腐倡廉。還別說,網民對他報以了熱烈的掌聲,并親切稱其為“楊平同學”。據說,這種“官員中的另類網民,網民中的另類官員”,在湖南絕無僅有。 必須肯定,楊平這個“螃蟹”吃得好。面對經濟規模已達數百億元,并已成為反腐舉報主渠道的互聯網,楊平的行為代表了中國現代官員工作區域拓展的方向,體現了“管干部的干部”對網絡的深刻理解和對責任的科學把握,也貫徹和實踐了中央一再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充分利用網絡的精神和要求。百姓從疑慮到歡迎,都在情理之中,都很自然。 只是,我有點替他擔心。 擔心什么呢?中國的政治改革還遠遠沒有到位,官場上還有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韜光養晦比鋒芒畢露更經常被人使用,行政等級比使命責任更經常被人重視。在一個地方,如果是作秀的話,那么,木“秀”于林,躲不過風;如果是做事的話,那么,喧賓奪主,豈能自保?如果再被網友們大量冠以“某青天”、“某包公”之類的話,那就簡直功高震主、到處樹敵了。這樣的前車之鑒數不勝數。事實上,在楊平的內心里,我們除了體會到勇氣和信心之外,也體會到了某種孤獨和憂慮。 對中國官員來說,敢于上網、能夠上網終究是件好事,但僅僅如此還是不夠的。今年3月20日,昆明迎來首個“市長接待日”,有一些市民打地鋪通宵排隊等待接見。6月26日,廣州市九位正副市長及各區、縣、鎮政府領導同步“擺攤”接訪,數萬名市民也是打地鋪冒雨排隊,人龍綿延達數百米。有人過后獻計說,市長在網上設個辦公室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其實沒有那么簡單。幾萬人同時去見行政主官,幾萬件事情同時壓在市長、縣長和鎮長的肩上,這件事情本身就已非常不靠譜。至于百姓通過什么渠道反映,已變得無關緊要了。 問題恰恰在這里:百姓為什么非要找行政主官不可?難道底下的行政部門不管用嗎?難道只有行政主官說話或點頭,百姓才覺得有把握、有希望?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已經蘊含在問題里面。許多地方的事情往往是這樣:沒有上級的督導,底下的人就有可能辦事拖拉、得過且過;沒有主官的過問,底下的人就有可能阻力重重、到處碰壁。 所以從根上說,改變人治要先從權力下放做起。強調首長負責制,并不是要把所有權力都集中在一個或幾個人身上。重大決策之外,一些工作常態性的事務,要讓底下部門有責也有權。政府要多“口”對外,而不是只讓一個行政主官的“口”對外。指導思想是要改變政府官員對經濟、社會管得過多過細的執政方式,改變百姓對官員過分依賴的生存方式。最后要達到的目標,是變權力管人為制度管人,讓所有事情都服從于法律、道德,服從于社會的公序良俗,而不是圍繞在權力的周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