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石頭從來都是會說話的。遠處的《石頭記》發的是一塊“寶玉”的千古絕唱,而眼前的和田玉,說的則是一部值得我們警惕的“盛世危言”。 近兩年來,新疆的和田玉受到了一場亙古未見的“禮遇”:在玉龍喀什河上,100公里長的河道上最多時聚集了30多萬人、2000多臺挖掘機,河道被挖得千瘡百孔,水土流失異常嚴重,和田玉料的產量也急劇下降!罢l在制造‘瘋狂石頭’”的詰問,不時見諸報端。 對玉的尊崇,源于我們民族的文化情結。在玉石的光影恒久閃爍于我們民族文化殿堂的同時,各種圍繞著玉石的情感、道義或暴力也長演不絕,最動人的莫過于當年的“和氏璧”。那么,和田玉有什么來頭嗎?傳說中,共工所撞的“不周山”,就是今天的昆侖山,女媧所煉的“五色石”,就是今天的和田玉。即便在曹雪芹眼里難堪重用的一枚石子,今天也照樣“飛黃騰達”了——原本幾元十幾元一顆的和田仔玉,現在據說好的已達每克上萬元了。和田玉得此際遇,很難說是一種“榮幸”,還是一種不幸。玉在櫝中求善價,釵于奩內待時飛,這都是好東西的一種天然秉性,不值得奇怪。寶石與其長睡于地下,不如一朝喚醒,永存人間。這些都不假。但關鍵是,我們為求得這些東西,要犧牲環境,要寅吃卯糧,因此也還要挨子孫的罵,值得嗎? 其實,“淘寶熱”這樣的活劇,國外已經上演數百年了,而且總是伴隨著血腥、暴力甚至戰爭。非洲凡是盛產鉆石、黃金和石油的國家,多年以來烽火硝煙總是不絕,安哥拉就發生了20多年的內戰。南非的金伯利鎮是地球上第一顆鉆石的發現地,那里原本有一座小山,采鉆者在不到40年的時間里不僅把小山挖沒了,還向下挖出了一個方圓17萬平方米、深度達800米的大坑,被挖走的泥土足足有2000多萬噸。由于鉆石枯竭,金伯利鎮三口有百多年歷史的礦井已經關閉,小鎮發展正面臨著如何轉型的困惑。 和田玉這類的現象,應該說問題都出在管理者的身上。長期以來,“秀”經濟特色,亮發展“絕招”,總是許多地方政府樂此不疲的執政方式和手段。有時,不惜冒著資源枯竭、后勁喪失的危險,也要吸引眼球、擴大招商。在和田市最近舉行的一次全國性會議前,和田市政府就向人們發出了“到玉龍喀什河里撈玉去”的邀請,豈不有點荒唐?這樣的表現,原因在發展的浮躁癥,根子在不良的政績觀。所以對政府來說,謹慎對待是當務之急。 要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規劃。包括和田玉在內的許多珍貴礦產,目前已很難再采到,如果不抓緊制訂一個科學合理的開采規劃并嚴格執行,資源枯竭真的就不遠了。為避免過度消耗,國外有許多礦產都是封存不動的,那種規劃,那種制度的約束力,很值得我們借鑒。 要有嚴格的開采準入許可。由于對河道的破壞嚴重,玉龍喀什河上已禁止大型挖掘機的使用,開采者也都得到了準采證。但是從目前來看,準入條件的把握還是比較粗放的。今后,如何在開采資格的認定上做到公平、嚴謹、科學和規范,是必須著手解決的問題。 要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短視的人對這一問題是沒有感覺的,只有目光長遠的人,才會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資源損耗聯系起來。要做到這一點,當然不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