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03-13 本報記者:林玉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農墾總局局長王一新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我國種植能源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發展十分緩慢,建議國家盡快出臺綜合措施,解決這一問題。 王一新曾經任多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辦公廳主任,海南省農墾系統又是我國僅次于新疆的第二大農墾企業,目前有大量的林地資源,他可以說是能源和農業問題的“兩棲專家”。王一新說,種植能源產業是指通過加工、提取和轉化農作物從而得到能源的新興產業,目前可以轉化的農產品主要包括小桐籽、油棕、棕櫚、木薯、玉米等。目前,中國石油進口依存度已達47%,隨著國際油價的不斷攀升,每桶已突破100美元大關,加大種植能源產業發展力度,減少對一次性能源的依賴,已經成為關系國家能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國家“十一五”規劃發展綱要已提出將發展生物液體燃料確定為國家產業發展方向,但國家在這方面的政策零星、不系統,支持力度和支持方向上針對性不強,大型能源企業在實際推進種植能源產業的過程中,困難重重。 在回答記者提出的如何解決“車與人爭糧食可能導致糧食危機”的問題時,王一新認為,中國人多耕地少,吃糧問題是更大的問題,在種植能源產業和吃糧兩者之間當然吃糧重要。因此,國家已出臺政策限制擴大用玉米制造乙醇。然而他認為,只要政策得當,仍然是可以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點的。為此,他提出了如下建議。 首先,把功夫下在存量林業資源的結構調整上。建議國家林業局在制定林業規劃,特別是更新計劃時,明確能源林的種植面積,并給予資金支持。使越來越多的林業資源成為既能美化綠化環境、涵養水源、保護生態,又能生產能源的復合型資源。 其次,建議采取直補方式,調動林權單位調整存量林木結構和新種能源植物的積極性。由于目前種植能源產業的經濟效益大都是企業或科研單位在小范圍不完整試驗過程中理論推算出來的,并沒有完全成熟的經濟評價模式,處于低端的林業種植單位很難相信能源加工企業給出的回報率。如果國家用直補的辦法首先保證林業企業單位面積的收益高于現狀收益,林權人將加大能源種植業的力度。 第三,建議國家支持農(林)企業到境外發展種植能源產業。 第四,建議能源企業改革目前與低端農林種植企業的合作模式,加大工業反哺農業的力度,實現“工農共贏”。傳統的合作模式是工農業割裂,種植業回報低,工業環節高回報。合作雙贏才是加快種植能源產業發展的出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