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0日電
“如何有效處理死亡畜禽,已成為目前農村需要解決的一個普遍而重要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農科所所長汪惠芳說。
隨著2007年國家高度重視養豬生產,出臺一系列養豬扶持政策,加之市場價格一直上揚,農村中又重新出現畜禽飼養熱。據汪惠芳調查,按照一般飼養水平,畜禽死亡率為出欄數的6%到10%,如果遇到疫情暴發時,死亡率就會更高。
“畜禽少量死亡時,有些人就會用來喂狗、喂貓、喂魚,有的甚至高溫處理后用于飼喂同類畜禽;大批畜禽死亡時,就會給畜禽飼養者帶來巨大的無害化處理壓力,他們既沒有心情做無害化處理,又沒有合適的地方處理。”汪惠芳說,“有些道德和法制意識淡薄的人,為圖省事,將死亡畜禽隨意丟棄在河道、公路邊、山溝等地;有的飼養場戶甚至將死亡畜禽低價出售或者贈送給專門收購、加工、銷售死亡畜禽的不法之徒。”
按照《動物防疫法》及其他相關規定,80%以上的死亡和撲殺畜禽都需要銷毀處理,銷毀處理最簡單易行的方法就是掩埋。但掩埋需要尋找合適的土地,現在農村土地都已承包到戶并30年不變,在農村臨時尋找合適的掩埋土地已成了鄉村干部和動物防疫工作者的難題。汪惠芳了解到,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目前各地普遍采用在農村建造可以反復長時間使用的死亡畜禽化尸池的辦法。采用這種方法,通過一次落實土地可以解決較長時間的找土地難的問題,而且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無害化處理到位率,減輕死亡畜禽處理的難度,提高死亡畜禽處理的速度。
汪惠芳說,在農村建設死亡畜禽化尸池,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缺少具體的規劃和建設資金。由于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是社會公益性工作,她建議由政府按照社會公益性工作要求,把畜禽化尸池建設列入新農村建設內容,根據各村各場的畜禽飼養情況,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建設數量和容積,同時落實相應的建設扶持資金和管理經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