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月3日,重慶市永川區雙石鎮五龍橋村的村民在勞動間隙收聽全國政協開幕式。陳仕川
攝 | 【會場外】
打工20年,養老無著落 小張的父母最近在北京買了一套房,這兩天正張羅裝修的事。小張撥通了原來給他裝修過的施工隊工頭譚建明的電話,此時的老譚已身在四川省仁壽縣的老家。“給人打工,沒啥意思,現在自己開了家小裝修公司,掙點錢養老。”電話那頭的老譚很失落,打了20多年的工,轉戰廣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從打雜的一直干到工頭,現在年紀大了,到頭來還得自己養老。“養老保險有是有,但不頂用,我年前回老家都把它取了,在北京干了4年才4000來塊錢。”
【會場內】
代表關注:打破社保地域限制 老譚反映的農民工養老等社保問題,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老譚老家四川省仁壽縣縣長李酌也很關注。3月3日晚11點多,他還在忙著寫關于解決農民工老有所養問題的建議。 新出臺的《勞動合同法》明確規定,用工單位必須依法為農民工購買相關保險,保證農民工享有社會保障的權利。李酌強調要切實保障這項權利的落實。“大多數農民工工作單位并不固定,目前的養老保險是省級統籌,不能夠異地轉移接續,一旦改變工作地點,單位繳納部分無法隨農民工轉移。 李酌算了一筆賬:仁壽全縣162萬人口中,每年外出務工的就有40多萬,目前每年繳納的農民工保費大約為3億元,實際能夠隨個人賬戶劃轉的不足2500萬元。 李酌建議國家出臺政策,打破農民工社保政策的地域限制,使保費可異地劃轉,確保政策的連續性,實現農民工社保“戶隨人走”。
委員建議:推廣“社保套餐” 農民工社保問題,在3月4日下午全國政協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別委員舉行的小組討論會上,成為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參保熱情為何兩頭不高? ——保費相對農民工收入比例過高,企業想方設法降低用工成本 “我是來自寧波的企業家,我深深感到,農民工長期以來游離社會保障體系之外,這既不利于權益的保護,也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李立新委員說。他以寧波為例,目前寧波市在企業打工的農民參加工傷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的參保率分別只有45.3%、17.5%和28.5%,而這個比例在全國還算高的。 “現行制度下,農民工和企業參保熱情都不高。首先,農民工覺得參保后每月要交100多元,相對他們的收入水平來說比較高,眼前一時半會兒也享受不到,不如拿現錢;企業也不想交集體統籌部分,為了降低用人成本,當然想方設法規避。”李立新委員說。 ■農民工社保退保為何多? ——農民工在流動,社保不能動 “農民工社保退保多,關鍵問題是農民工流動性太強。我的一個員工,很難在一個地方待3年以上,可社保卻不能跟著跑,不如變現。”李立新說。 “其實一張IC卡就能實現農民工社保‘戶隨人走’,只要真正重視起來,農民工的社保跨地域對接轉續,在技術上恐怕并不難。”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李宏塔委員說。 “從今年1月1日起,寧波開始實行農民工‘社保套餐’制。到1月底,參保人數就達15萬,我們利時集團外來工已經100%參保。我相信不用多久,全寧波的參保率也會達到100%。”李立新說。 李立新委員介紹,“社保套餐”是將農民工工傷、大病醫療、養老、失業、生育等五險合一,農民工參保個人不交一分錢,保費全由企業承擔。 通過建立政府內部協調機制,寧波做到了“新老政策能銜接、高低社保上下可溝通、內外異地可轉移”。 “希望該模式盡快在全國推廣。”李立新說。“建議大家把這個做成聯名提案!”原衛生部部長、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張文康委員當場提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