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沒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句空話;沒有高素質的農民,建設新農村也是句空話。要想真正富裕,必須提高農民素質。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通過農民辛勤勞動和國家的政策扶持,才能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比珖舜蟠韰悄靖邮苡浾卟稍L時說。 吳木根說,勞動者素質高低直接關系到生產力水平的高低,目前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增收難與農民素質不高有直接關系。據相關統計,我國農村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七年,與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三年;在15至64歲農村勞動力人口中,受到大專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個百分點。全國現有8500萬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中西部農村、少數民族地區和國家級貧困縣,因此,農村的教育狀況堪憂,必須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力度。 對于如何培育新農民,吳木根建議,首先要加快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堅持實行“兩免一補”,在對貧困家庭學生實施“兩免一補”基礎上,不斷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其次,加大農民工培訓的力度,要按照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標準,培訓新型產業農民和務工農民,大力實施以農村實用技術、務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的“陽光工程”,有針對性地舉辦相關技術培訓。同時還要將農民工培訓經費納入公共財政預算,增加政府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投入;再次,要加大城鎮教師支持農村教育的力度,動員應屆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去任教,通過多種辦法,提高農村教育水平,對未升入高中和大學的農村學生要積極爭取送入職業學校,培養他們成為有一技之長的新型農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