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7-03-12 記者:黃庭滿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圖為武漢市洪山廣場。(本報資料照片) | 本報訊
“這次我們帶來了武漢人民的一種期盼。”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市委書記苗圩,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市市長李憲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期盼中央把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武漢批準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 苗圩表示,去年底,國家已經批準武漢享受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優惠政策,武漢要堅持不等、不靠、不浮躁的原則,依靠自身努力,成為中部崛起最堅強支點。但實現武漢率先崛起,除了靠武漢自身努力外,還要靠中央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李憲生說,這次我們特別關注到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繼續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作用,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等條件較好地區開發開放”。這就是說,天津濱海新區并不具有惟一性,這里談到“條件較好”,說明同時對這樣區域具有很強的選擇性。中央已批準長三角的浦東新區、環渤海的天津濱海新區、珠三角的深圳特區進行新一輪綜合配套改革試點,作為中部特大中心城市的武漢也應有所作為。 李憲生認為,在武漢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已具備較好的優勢和條件,主要表現在: ——武漢是我國經濟地理中心,處于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三大經濟區的交匯點,在全國經濟發展大格局中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承接梯度轉移的樞紐作用。通過先行先試,支持武漢不斷提高綜合實力和輻射能力,將形成中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進而促進全國經濟社會統籌協調發展。 ——對全國新一輪改革更具有示范性。中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結構和現狀與全國整個結構和現狀具有很強的重合性,中部崛起與我國現代化進程具有高度的重疊性,中部發展中面臨的許多問題很大程度上也是整個國家發展所面臨的共性問題。因此,選擇中部地區特大中心城市的武漢作為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點城市,更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它的實驗結果,也可能最具有可行性和實踐意義。通過武漢的先行先試,有利于把握改革的主要矛盾和突破口,為我國中部地區體制機制創新乃至全國新一輪改革積累經驗。 ——將極大增強其體制優勢,為真正成為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提供制度保證。中央要求湖北成為促進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湖北省委省政府要求武漢改革走在全國的前列。當前武漢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軌、社會結構轉型、產業結構優化、城市功能提升的歷史關口。有效跨越這一關口,關鍵是制度創新。通過先行先試,為充分發揮武漢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證。 ——武漢具備較好基礎。武漢歷史上就是我國內陸開放中心。改革開放初期,武漢即成為國家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為進一步制度創新積累了經驗。武漢交通區位、科教資源、工業基礎、市場條件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在中部乃至全國都較為明顯。隨著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為進行自主創新、自費改革、綜合試點,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而兩江交匯、千帆競過的容納競爭的城市性格,萬商云集、“貨到武漢活”的兼收并蓄的城市胸懷,都為武漢作為改革試點城市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