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私域”直播“圍獵”老年人,維權困難重重,引發社會關注。記者調查發現,不法分子通過“養生講座”“專家義診”等方式,將老年人從線下門店或短視頻平臺吸引到隱秘的直播間,繞開傳統監管,形成隱蔽性強、追責困難的閉環欺詐鏈條。不法商家利用“私域”直播這種通過微信、小程序等渠道定向觸達用戶的模式,采取“播完即注銷”“解散群組”“更換平臺”等手段銷毀證據,規避監管,打造欺詐的“隱秘角落”。
洗腦式誘導“進群領福利”
家住吉林省某市的李阿姨今年66歲。她向記者展示了最近在直播間和線下養生講座購買的商品,包括30多瓶保健品,消費約7000元;海參十盒,消費兩萬元……“進群領紅包,然后聽老師講課,說這些東西能調理身體,什么病都能預防。我看買的人非常多,也咬牙買了。”李阿姨說,雖然自己退休金一個月才2000多元,但這些東西對身體有好處,“總比生病了把錢送醫院強。”
每天下午3點10分,李阿姨準時點擊微信群聊中的直播鏈接,幾經跳轉后,一個名為“H8百姓驛站”的直播正在進行。一名自稱某航天館楊主任的男子正極力推銷一款“航天鞋”:“鞋里植入了鈦核磁芯片,每天能釋放幾億的鈦核磁能量波,來保護我們的腳……”
新華社發 徐駿 作
去年以來,李阿姨線上線下購買了大大小小的保健品、生活用品,總價已達數萬元。然而她并不知道,自己正在遭遇“私域”直播圍獵。
記者調查發現,這種騙局大多以“免費身體檢查”“養生講座”為幌子,通過線上課程、線下門店、社群活動等場景精準鎖定老年人群體,以“拉人頭獎勵雞蛋”“連續聽課領紅包”等手段實現社群裂變,進而誘使老年人購買高價藥品、保健品,甚至誘導老年人“拉人進群”,成為詐騙鏈條的“推銷員”。
李阿姨告訴記者,一次買菜回家的路上,有人給她一個地址,說可以去領免費雞蛋。她按照地址來到附近一家名為“一分利生鮮超市”的門店,領完幾個雞蛋后又按照店主要求掃碼加入了微信群。幾百人的群里多為老年人,群主每天在群里分享直播鏈接,只要看直播回答問題,就可以得到積分、優惠券、領紅包。積分和優惠券都可以用來在該超市或線上直播間購買商品。而這個所謂“超市”與普通超市不同的是,店內既無飲料零食,也無面包牛奶,卻陳列著不少保健食品或保溫杯、電餅鐺等小家電。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社群看似隨意,其實組織嚴密。一些通過線上渠道進入“私域”直播的老人,還會受到“一對一”專人“照看”。
在北方某省會城市居住的王女士最近發現,家里老人每天都會接到視頻電話連線。“我留意了一下,對方態度非常親切,每天跟老人問好,詢問身體狀況,夸贊老人。”王女士說,后來突然有一天聽見對方跟老人說,專門申請了一次專家一對一問診的機會,詳細詢問后才知道家里人遭遇了騙局。記者調查發現,在以“養生科普”為主題的“私域”直播間內,不法商家往往夸大產品功效,甚至虛構出“抗癌”“延壽”等療效,以高出同類商品數倍的價格銷售保健品。
王女士家人就是偶然加了主播微信、進入特定微信群,從此每天在群里打卡觀看課程和直播,內容都是保健相關。一些課程結束后跳轉鏈接到網頁和小程序,回答三道相關題目,答對了就獲得幾毛錢的獎勵。“就是通過答題表現和社群表現,來判斷客戶是不是‘成熟’了,可以行騙了。”有受訪者告訴記者,自己的父母購買直播間中的“天價”保健品之后,甚至停用了正規藥物,“徹底被洗腦了”。
詐騙鏈背后的“圍獵體系”
多位專家表示,“私域”直播騙局往往精準抓住老年人情感空虛、渴望健康、信息差大等特點,構建起一套“圍獵體系”。
首先是精準鎖定目標用戶,建立封閉型“信任圈”。“私域”直播的目標群體通常是老人,尤其是獨居老人更容易上當受騙。不法分子通過“免費健康講座”“專家義診”“直播領福利”等利益誘導,篩選對養生、健康等特定話題有興趣,存在占便宜心理和情感需求的老人。為了建立信任和特殊情感鏈接,“私域”直播所謂的“主播”往往稱呼觀眾們為“叔叔阿姨”甚至“老爹老媽”,開展高頻互動拉近與老年人的心理距離;通過情感輸出、互動答疑、打卡答題等手段培養用戶依賴,降低警惕性,為推銷高價產品做鋪墊。一位受害人的女兒稱,“母親被哄得根本不聽家人勸告,覺得主播才真正關心她”。
其次是將目標用戶從“公域”拉進“私域”,借助技術手段規避監管。相關專家指出,“私域”直播大多借助第三方工具、自建小程序和加密鏈接,把目標群體從短視頻平臺等“公域”拉進“私域”,這樣就繞過了主流平臺的關鍵詞監測和資質審核,外部監管難以實時監測,導致隨意夸大其詞、虛假宣傳泛濫,且直播內容不易留存,證據固定比較困難。而部分“私域”直播技術服務商對入駐企業資質審核流于形式,甚至默許違規行為,平臺也成為詐騙的“幫兇”。一些直播系統還具備“一鍵切換賬號”“多房間并發”等功能,方便在賬號封禁后迅速更換直播陣地。
最后是通過熟人裂變傳播,利用社交屬性強化欺詐效果。“私域”直播依賴用戶主動分享,如邀請好友助力、裂變獎勵。這種傳播模式被詐騙者利用,構建類似傳銷的鏈條,通過獲取返利、分享抽獎等機制,鼓勵用戶拉人觀看,形成病毒式傳播。專家指出,一些不法分子還通過多種手段制造虛假熱度,如通過機器人賬號刷彈幕、偽造點贊和評論,后臺操作下單量,營造直播間“火爆”假象,誘導觀眾盲目跟風消費。
應合力消除直播“灰色地帶”
在調查中,不少受害者和家屬反映,在“私域”直播領域遭遇騙局之后,維權難度很大。很多在線直播公司主體在外地,在向屬地市場監管部門投訴舉報時,會被告知不具備跨區域管轄權,只能對域內的實體店鋪或經營主體進行檢查。由于“私域”直播沒有實體店鋪信息,在投訴過程中還會遇到無法登記的情況。
受訪律師認為,消費者無論是向監管部門投訴還是通過法律手段維權,通常都會被要求提供完整的證據或具體線索。“私域”直播“一次換一個鏈接”的模式,加大了消費者的取證難度。有“私域”平臺推廣者告訴記者,“私域”鏈接只有分享給他人時才有效,監管部門很難監控。
監管難、查處難、追回損失更難。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紅勃表示,“私域”直播中,平臺方常以“技術服務商”自居,規避銷售責任。平臺的法律責任不明確,導致消費者維權時常陷入“平臺甩鍋、商家消失”的困境。
市場監管部門表示,大多數老人對“私域”直播等新型消費形式熟悉度不高,遇到商品問題找不到維權渠道,或因網絡維權規則復雜而望而卻步,致使“上當的人多,投訴的人少”。
面對“私域”直播淪為“割老”重災區的問題,多位專家表示,需從技術、監管、社會關懷等方面施策,讓“隱秘的角落”無處藏身,護好老年人的養老錢。
李紅勃等專家指出,平臺層面要明確“私域”直播平臺的審核義務,例如要求平臺留存直播錄像、實時監測違規內容等,對違規平臺要追究失責主體責任。社會層面需不斷彌合數字鴻溝,提升老年人防騙意識,可通過在社區開展“反詐課堂”等活動,用案例揭露直播騙術套路。
北京市高頓律師事務所律師韓冰建議,老年人及其子女要有維權意識,一旦發現被騙應當立即保存證據,截圖舉報或報案。同時建議加強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私域”直播領域更不是。以各種形式侵犯他人權益的灰色地帶都應該得到規制。
消協建議老年人牢記“三不原則”:不進群、不轉賬、不輕信,對“免費領福利”類陌生群聊保持警惕,購買物品應到正規商場超市或有信譽保障的大型網購平臺。
(記者 段續 姚湜 趙丹丹 李典 唐成卓)
(經參調查線索征集郵箱:1381079928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