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深海科技”被首次納入政府工作報告,此外,近期多地紛紛出臺支持政策,部署深海科技。不少上市公司也在積極布局,并做好了深海技術儲備及相關規劃。業內專家認為,深海科技為多個產業帶來發展新機遇,相關產業規模有望突破數萬億元。隨著政策利好的不斷釋放,深海科技具備長期的產業支撐和戰略價值。但與此同時,在資本市場上,投資者也要謹防概念炒作。
深海科技政策利好接連釋放
今年以來,“深海科技”正在成為新的熱門關鍵詞。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中郵證券在研報中表示,2025年“深海科技”被首次納入政府工作報告,體現了國家對深海開發的重視,未來圍繞深海科技或有更多支持政策。
今年1月,在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中國自主研制的大型深海智能漁業養殖裝備“深藍2號”迎來首次三文魚收魚作業。圖為“深藍2號”與養殖工船在進行聯合收魚作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近段時間,已有多地出臺深海科技方面的相關支持政策。例如,4月29日,《青島市海洋經濟促進條例(草案)》公開征求意見,提出加強深海開發產業布局發展,發揮深海重大平臺支撐作用,推動深海資源勘探、資源開發、裝備制造、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創新要素集聚和產業應用示范,發展深海油氣、深海礦產等深海資源開發與空間利用產業。
4月14日,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打造新質生產力重要實踐地的意見》明確提出,優化深海科技創新創業生態。加快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深海)、深海科技創新公共平臺等重大功能平臺建設。謀劃涉海大科學裝置,推動南山港成為全國重要深海科考基地。建設海洋科技成果高效轉移轉化服務載體。率先推動深海全空間智能無人體系應用和標準建設。完善涉海數據共享機制,編制“智慧海洋一張圖”。
此外,包括高校等研究機構也在加大對深海的科研力度。4月23日,中國人民大學極地與深海戰略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該研究中心依托和平與發展學院設立,匯集優勢學科力量,聚焦極地與深海資源可持續利用、產業發展、全球治理等領域,致力于為國家極地與深海戰略和全球治理提供決策支撐。
“深海科技具備資源、軍事、科技、經濟等多維度戰略價值。”東吳證券在研報中指出。
中國銀河證券也在研報中表示,深海科技作為我國深海資源開發、深海科學研究和深海安全保障的重要支撐,有望成為海洋經濟的新引擎。
上市公司加快布局萬億級市場
“深海是一個具有無限潛力與可能性的‘聚寶盆’,豐富的生物資源和礦產資源具有重大戰略價值。這些資源的開發利用,將帶動深海科技和產業向縱深發展,對提升國家海洋開發與探測能力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深海開發與治理是我國海洋強國建設的大縱深和大未來。”中國人民大學和平與發展學院助理教授張博驍表示。
多家機構分析,國家發展深海科技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深海科技也具備長期的產業支撐和戰略價值。例如,華泰證券在研報中稱,深海科技指針對水深200米及以深的海域進行探測、開發和利用所需的一系列先進技術體系和裝備系統的總稱。相關產業發展空間廣闊,根據麥哲洞察預測,2025年我國深海科技相關產業規模有望突破3萬億元。
東吳證券分析,深海科技的產業鏈覆蓋基礎材料到高端裝備制造,以三深(深潛、深網、深鉆)體系為核心。從上下游看,深海科技覆蓋基礎材料、高端裝備制造、下游應用三大產業鏈環節。深海相關賽道包括深海資源開發、深海裝備制造與深海攻防三大板塊。
面對萬億級的市場,各方已蜂擁而至,搶占蛋糕。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深海科技相關企業注冊量呈逐年增加,2025年我國已注冊超萬家深海科技相關企業。我國現存17萬家深海科技相關企業,其中成立于3年內的企業合計占比57.9%。行業上,超三成深海科技相關企業歸屬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同時,有不少上市公司披露稱,公司正在積極布局,進行深海技術儲備及相關規劃,涉及深海資源開發、深海智能裝備、深海信息化等方向。
從事射頻同軸電纜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上市企業神宇股份在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主要生產高端射頻同軸電纜,用于無線信號的傳輸與接收,產品可用于深海相關領域。
海南高速表示,公司三亞灣休閑海洋牧場項目已完成人工魚礁(一期)建設及投放工作,并開展深海養殖業務。未來將積極探索漁旅結合新模式,加強合作,促進產業協同發展。
石化機械表示,公司依托“四超”核心技術推動油氣與新能源裝備工具,從陸地向海洋、從水面向深水延伸,構建起覆蓋海洋鉆井、采油、集輸及水下生產系統的立體化產品體系,形成海洋固井壓裂裝備、水下井口頭等15大系列產品集群。
時代電氣表示,后續公司將從三個方面推動深海機器人業務發展:一是抓住市場機遇;二是堅持技術創新引領,通過三地協同,加快在深海裝備電動化和智能化方面的研發布局和新產品的推出,為海底油氣、海底風電鋪纜、海底采礦等特殊場景提供更可靠、更智能的產品;三是提升海工裝備板塊的制造和交付能力、規劃和布局建設制造能力和產品實驗能力,支撐產品創新和訂單交付。
深海探測技術和裝備協同作業仍需進步
華泰證券分析認為,從二級市場角度看,2023年商業航天和2024年低空經濟行情演繹路徑對深海科技板塊具有借鑒意義;從產業角度看,國家頂層重大項目是深海科技產業發展早期需求和投資的主要來源,建議關注參與國家級項目、擁有卡位壁壘的核心供應商,如水聽器、潛航器等,此外已具備商業化場景落地能力的公司有望在深海科技向深海經濟轉變之時率先受益,建議關注深遠海風、海洋施工等方向。
東吳證券表示,根據深海科技產業鏈上下游關系,建議關注海洋通用設備、資源開采與裝備制造三大板塊。海洋通用設備作為深海開發的剛性需求,短中期有確定性業績兌現;資源開采方面,具有核心資源訴求與戰略剛需,EPS快速落地;深海裝備制造方面,長期深海開發、深海基建與攻防裝備需求,受益長期估值提升。
在業內專家看來,在深海科技領域,技術成熟度仍不夠,要實現大規模商業化仍需解決一系列問題。
中國船舶集團學科帶頭人、第七〇四研究所李彬研究員表示,深海資源開發、生物勘探、環境保護等方面前景廣闊,目前國內平臺設計和核心裝備研發方面取得一定進步,但技術成熟度仍有待提高。深海科技想要實現大規模商業化,仍存在開采成本和利潤的性價比問題。近年來,我國的深海裝備在技術上取得了較大突破,但設備間信息互通,系統化、長航時協同作業能力還有待加強。
“我們研究發現,海洋相關產業創新以上游環節與核心產業占據主導,在制造業大省、創新型城市、大型企業與科研院所密集區域呈現集聚效應,產業創新水平與產業規模不相稱。”張博驍表示。
張博驍認為,應加快建立包括深海在內的海洋產業的創新領域投入增長機制,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進一步釋放創新潛力,促進創新鏈融通和區域協調發展,形成與海洋產業規模相匹配的創新格局。
天風國際則指出,二級市場上,投資者要警惕相關概念炒作。“整體來說,現在深海科技的定義尚未明確。要把握好節奏,盡量不要在情緒大熱時追高。這種靠情緒炒上來的,一旦退潮,跌起來也非常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