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準、降息如期而至,但對于債市,在利好兌現的同時,各機構的謹慎情緒亦有所“抬頭”。部分業內人士認為,當前的債市利率已在較大程度上透支了本次貨幣政策寬松,若后續經濟趨勢改善,債券市場很可能面臨一定的調整風險。不過,考慮到基本面的復蘇難一蹴而就,且未來尚有進一步降息、降準空間,“債牛”行情仍可期待。
利好兌現債市波瀾不驚
為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加力支持實體經濟,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25年5月8日起,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由此前的1.50%調整為1.40%;與此同時,自2025年5月1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下調汽車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賃公司存款準備金率5個百分點。
降息、降準應聲落地,債市收益率卻表現得波瀾不驚。與傳統降準、降息后中債收益率大幅下行不同,本次利好兌現后,長債收益率一度加速上行,截至7日中午11時30分,10年期國債活躍券“250004”收益率上行1.7BP至1.638%,超長期國債活躍券“230023”的收益率上行2.5BP至1.8875%。
此外,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7日收盤,銀行間利率債市場收益率漲跌互現。舉例來看,中債國債收益率曲線3M期限下行3BP至1.45%;中債國債收益率曲線2年期下探1BP至1.44%;中債國債收益率曲線10年期上行1BP至1.64%。
“央行宣布推出一攬子貨幣政策措施,表明著眼于有力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穩定國內宏觀經濟運行,貨幣政策開始在數量型政策、價格型政策和結構性貨幣政策三個方向全面發力。這是對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要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的具體落實。”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在當前時點宣布降息降準,能夠有效激發企業和居民融資需求,擴投資促消費,提振市場信心,是當前對沖外部波動最有力的手段之一。”
反觀債市方面,盡管降息、降準利好兌現,可就機構情緒看,貨幣寬松似乎更多帶來了“利多出盡”的市場猜想。
“畢竟目前利率已經不高,疊加二季度銀行依然需要實現債券利潤去補貼利潤缺口,如果降息兌現,那么各機構有動力減倉債券。”一位券商交易員告訴記者。
“綜合觀察去年四季度以來債市收益率大幅下行,以及10年期國債收益率與政策利率利差的一般規律,我們判斷當前債市已在較大程度上透支了本次貨幣政策的調整。”王青稱,“同時,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加力以及公積金貸款利率下調還可能給債市造成一定的利空效應。這意味著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現有水平上進一步走低的空間有限。事實上,這也符合監管層遏制長期收益率過低可能給一些金融機構帶來期限錯配和利率風險的政策取向。”
短期波動無礙長期看多
盡管短期市場波動難免,但鑒于政策落地到起效尚需時間驗證,且國內經濟基本面的復蘇難以一蹴而就,依然面臨諸多挑戰,后續長債收益率穩中有降仍為大概率事件。
“回溯歷史表現,債券的趨勢性行情從來不是由降息、降準推動的,只要經濟處于下行期,那么債券利率就應該下行。”前述交易員稱,“不僅如此,考慮到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以及貿易沖突對國內經濟造成的結構性影響,拉長時間維度看,債券收益率向上的空間并不大。”
光大證券的研究認為,目前債券收益率曲線大概率會呈現“先陡峭化、再平坦化”的特征,長端利率上行幅度預計有限,待債券價格調整后依舊值得參與。
“債市長端定價已隱含了30BP以上的降息預期,然而,年內首輪降息幅度只有10BP,這是債市表現‘波瀾不驚’的重要原因。”一位券商固收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距離下一次降息落地還要等待一段時間,部分投資者選擇戰術性防御,轉向確定性更強的短端資產并不出人意料。不過,這也無礙我們繼續看多后市表現。”
債市布局建議“眼觀六路”
“本次降準能夠緩解銀行中長期流動性壓力,政策利率的下調有望帶動資金利率中樞進一步下移,若資金利率能夠明顯下行,則有利于債市收益率曲線走陡,短端利率有更大的確定性。”華福證券研究所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徐亮表示,“長端利率方面,目前10年、30年期國債的點位已經反映了市場在貿易局勢緊張后對基本面的預期,長端利率想要擺脫震蕩行情出現明顯下行,需要短端利率打開向下的空間,當資金利率明顯回落后,10年期國債利率有望繼續向下突破1.6%,來到1.5%至1.6%區間。”
展望后續,聚焦債市布局,業內人士提醒,還需關注兩方面變化,一是后續國債加快發行且超長端供給較多,各機構需關注供給端加碼的影響。二是關注基本面預期和政策的變化,一方面,4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較上月回落1.5個百分點至49%,超出市場預期,說明貿易摩擦對出口指標的影響有所體現;另一方面,為應對外部沖擊,未來可能出臺更多的積極舉措,維穩市場預期,也就是說,在外部不確定性仍然存在的環境下,市場依舊可對沖擊后的基本面韌性和修復能力保持樂觀。對于債市而言,在多空交織的背景下,波段交易或仍是投資首選策略,但基于“債牛”延續的判斷,則久期策略可更為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