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畢馬威中國對外發布《新能源企業出海系列洞察之啟航歐美》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深度解析中國新能源企業進軍歐美市場的戰略路徑與破局之道。
畢馬威中國客戶及業務發展主管合伙人江立勤表示,近年來,中國創新科技帶動的高質量發展為實現能源轉型培育了關鍵土壤,新能源企業隨勢崛起,并積極對外延伸市場邊界。扎根在中國完整的工業體系中,中國新能源產業占據著多方面優勢,雖然當前外部環境不容樂觀,但依托中國產業鏈,進而“走出去”帶來的機遇依舊不容小覷,歐美市場也正是重要的機遇市場之一。
《報告》顯示,歐盟為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通過“歐盟綠色新政”“凈零工業法案”等政策組合拳,將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標提升至45%,并計劃投入5840億歐元用于檢修、改善和升級電網,為光伏、儲能、輸配電設備等領域創造千億級市場機遇。
以儲能為例,2024年歐洲儲能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報告》中數據顯示,得益于多方因素,歐洲新能源市場在儲能系統方面的價格以及盈利均好于國內。例如,一方面,歐洲消費者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度較高,愿意為新能源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另一方面,歐洲各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激勵政策,例如稅收優惠、提供補貼等,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于國內企業出海而言,歐洲市場可為其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可觀的利潤回報。
中歐在經貿領域的合作由來已久,且光伏一直是重要領域,雙方合作的整體基調是互利雙贏。中國是全球光伏產品出口第一大國,而歐洲正是最主要的目標市場。以德國為例,其在2004—2012年的光伏累計裝機容量從1105MW增至34.1GW,增幅接近30倍,離不開中國光伏產品的大力支撐。
長期來看,中歐雙方有著尋求能源轉型的共同目標,且具備在光伏領域維持合作的現實基礎,但也存在低價競爭、光伏制造端競爭加劇等挑戰。隨著歐洲不斷推進能源轉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持續提升,其能源系統對儲能的需求前景巨大,有望持續拉動中歐儲能產品貿易。
盡管歐美市場潛力巨大,但中國企業在“出海”過程中仍需應對多重挑戰。《報告》指出,未來“出海”企業應考慮從“中國+1”模式向“+N”模式擴展,在優先選擇政策窗口地區以提升市場響應速度的同時,探索境外經貿合作區(如RCEP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等)進行布局。面對競爭,企業需以核心技術驅動與品牌建設的“雙輪”戰略站穩腳跟,以儲能行業為例,既要提升電芯能量密度、循環壽命等技術壁壘,亦需通過“技術+場景+服務”的生態構建模式構筑護城河,同時通過系統化的品牌形象塑造質量優、創新能力強和可靠性高的品牌內涵。
會上,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楊富強指出,歐美市場尤其美國的技術積累與人才資源仍然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中國企業要“出海”,建議考慮通過合作研發搶占技術創新高地。
濱州裕能副總經理徐豪結合自身經驗建議,國外綠地投資需要應對文化差異、政策的不可預測性等挑戰,相較于國內,投入的資金規模和建設周期都為2-3倍,企業在作出決策前,也需要成倍考量風險。
《報告》指出,企業需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推進“出海”的深度和廣度。縱向從制造向服務和消費深耕,實現“端到端”的閉環;橫向從產業鏈橫向化發展的角度出發,一方面“出海”企業可以加強與關聯企業的戰略合作,另一方面則需要加強與專業服務業的戰略合作。新能源企業“出海”需要貼合海外市場的專業服務,無論是綠地投資還是并購,都需要選址、融資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