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三峽實驗室,研究人員從磷礦石中提煉出二維新材料黑磷;襄陽東風汽車基地,國內首條輕卡AGV生產線機器轟鳴;鄂州樊口江灘,全球首條印刷OLED產線在TCL華星武漢工廠點亮……
4月,記者赴湖北多地調研看到:在科技創新的引領下,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在開放合作的浪潮中,湖北正以“穩”的定力、“進”的銳氣、“立”的擔當、“破”的魄力,在落實國家戰略中奮楫揚帆,在澎湃新質生產力中書寫“荊”彩篇章。
湖北,承擔著挺起長江經濟帶“脊梁”的支點和撐起中部“牛肚子”的支點兩大使命。今年一季度,湖北省地區生產總值達1.35萬億元,同比增長6.3%,高于全國0.9個百分點,在各經濟大省中排名第一。這不僅創下當地近12個季度以來的最高增速,也連續9個季度高于全國平均增速。
持續穩健有力度的增長,既為答卷,也開新篇。
穩與進 以科創策源重塑產業格局
4月21日,華中數控發布了全球首臺能自主學習的智能數控系統。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點評:從數控一代升級為智能一代,中國工業母機產業如今整體邁入了世界工業母機產業鏈的中高端。
從被“卡脖子”到一路突破封鎖,最終掌握核心技術,并在局部實現超越,華中數控的成長經歷,是湖北一批制造業企業自立自強的縮影。
如今,這些經歷過暴風驟雨洗禮的企業,構成了湖北制造業“穩得住”的基本盤:從40多年前拉出中國第一根實用化光纖開始,武漢光谷沿著光電子信息的方向,一張藍圖繪到底,已培育出華工科技、光迅科技、長飛光纖等47家上市公司,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產業優勢。2024年,湖北光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突破1萬億元。
“沒有高密度的人才,就沒有高質效的創新能力。”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道出了湖北的“穩”之所在——由82位兩院院士、525家新型研發機構、41.5萬名研發人員和1121萬名技能人才組成的科技力量矩陣,讓創新鏈與產業鏈在此緊密對接。
“穩”是前提,湖北還在積極探索“進”的新路徑。
在九峰山實驗室,9000平方米的潔凈室內,上百個項目同時推進。實驗室成立3年來,實現了全球首片8英寸硅光薄膜鈮酸鋰光電集成晶圓下線,“人才+創新”的正向研發模式,吸引了多個百億級項目落地。
“這里的每平方米,研發投入強度都是行業頂尖水平,真正做到了‘把論文寫在產業一線’。”武漢市東湖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位于武漢新城的長飛先進武漢基地在加緊建設,為5月份項目一期實現量產通線奮力沖刺。這座總投資超200億元的項目,規劃年產36萬片6英寸碳化硅晶圓。長飛先進總經理陳重國介紹,項目達產后,將有效緩解國內新能源汽車高端芯片需求。
“科技創新是湖北最突出的優勢、最閃亮的名片,更是引領支點建設的第一動力。”湖北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滾動實施“61020”(每年突破6項重大基礎研究、攻克10項關鍵核心技術、打造20項標志性產品)全鏈條攻關,完善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轉化體系,助推科技創新策源的動能更加強勁。
近與遠 塑造新時代“九州通衢”
今年一季度,湖北省進出口總值達到1743.1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長16.6%,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15.3個百分點。其中,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額增長18%,展現出對外貿易的強勁韌性與蓬勃活力。
居于中國經濟地理中心,湖北以“近”的區位優勢對接國際市場,以“遠”的戰略布局輻射全球產業鏈,共同形成“近悅遠來”的強大磁場,打造各類要素集聚的“風云際會”,助推自身發展的風生水起。
陸空海“三條絲綢之路”,塑造出新時代的“九州通衢”。
——軌道上的湖北,以2142公里“鋼鐵動脈”重塑時空。4月22日,從湖北武漢吳家山站始發的中亞班列(武漢)X9011次列車,滿載著石材、卷鋼、瓷磚、空調等物資,抵達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湖北首條直達中亞國家的國際鐵路聯運班列,開啟了每周1列的常態化運行。
——航線上的湖北,98條貨運航線交匯,形成了繁忙的“空中絲路”節點。凌晨三點,鄂州花湖國際機場的跑道燈光劃破夜空,順豐航空全貨機正在進行“夕發朝至”的全球接力。花湖機場樞紐發展部副總經理何飛介紹,超過2萬家企業通過這里開展跨境貿易,與長三角、珠三角形成產業鏈“一夜達全國,隔日連世界”的協同。2024年,花湖國際機場進出口總值跨越1000億元,樞紐經濟逐步顯現。
——水運上的湖北,長江黃金水道正串聯起“江海鐵空”的立體交通網絡。去年底新開的印尼拉博塔港—武漢陽邏港直航航線,成功打通了湖北重點企業每年約百萬噸鎳中間品的運輸通道。
立足新時代“九州通衢”的獨特區位優勢,湖北正以高標準制度型開放推進新時代“九州通融”,持續提升開放能級、打造內陸開放高地,更好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融入世界經濟大循環。
立與破 長江經濟帶上的綠色蝶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創策源,鏈接全球,湖北“千湖之省”的生態資源也迎來了價值重估。作為“長江大保護”的立規之地,推動生態“含綠量”向發展“含金量”轉化,湖北賦予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的內涵。
依托豐富的磷礦資源,磷化工一直是湖北宜昌的“當家產業”。不破不立,以“長江大保護”為契機,宜昌下定決心對一批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謀求向現代化工新材料產業的躍升。
“別人能干的,我們一定也能干。”興福電子董事長李少平帶領團隊,將工業黃磷提純為純度99.9999%的“6個9”高純磷酸,再提升為99.9999999%的“9個9”超高純電子級磷酸,迎來了從“按噸賣”到“按克賣”的破繭成蝶時刻,也將濕電子化學品的核心技術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不搞大開發,不是不開發,而是以綠色低碳為底色,實現高質量的發展。
丹江口,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中貝通信武當智算中心一期已建成算力規模近3000P,依托毗鄰水力發電廠的優勢,讓智算中心使用著清潔“綠電”。
走進智算中心的機房,一臺臺算力服務器高速運轉,除了空調和風扇外,室內還布滿了換熱用的水管。工作人員介紹,電力成本占到整個智算中心運營成本的70%,利用水庫深層冷水構建的綠色冷卻系統,可大幅降低運行成本。
碳交易打通了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路徑。交易日的每天下午三點,從上海打包的全國碳交易數據,通過兩條跨省專線傳輸至湖北,在中碳登完成清算和登記。全國碳市場開市兩年多來,中碳登累計交易額超過300億元,服務企業融資超10億元,并推動設立低碳產業全業態服務生態圈。
能耗指標集中反映了這場綠色蝶變:湖北用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的經濟增長,以全國第22位的能耗強度支撐了第7位的經濟總量,逐步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崛起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