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4月的結束,A股市場2024年年報披露正式落下帷幕。《經濟參考報》記者梳理發現,2024年,滬市公司在研發投入上實現重大跨越,規模突破萬億元,占據全國企業研發經費投入近四成,凸顯其對創新的執著與投入的決心。其中,滬市主板實體企業研發投入約9200億元,多年來持續增長,短短五年便實現翻倍。723家公司研發投入過億元,831家保持增長,這些企業成為滬市創新發展的中流砥柱,為企業的長遠發展筑牢根基。
從行業視角來看,鋼鐵、基礎化工等行業研發增速領先,分別達12%、8%等。作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撐,它們憑借持續研發投入實現轉型升級。而計算機、國防軍工等行業研發強度較高,在科技創新驅動下不斷邁向更高發展臺階。
值得肯定的是,鏈主企業在推動傳統支柱產業升級中扮演核心角色。在化工領域,萬華化學維生素A全產業鏈項目投產,實現技術自主可控;皖維高新高強PVA纖維及光學薄膜實現進口替代,打破國際壟斷;中國巨石研發出全球最高模量玻璃纖維配方。在電力領域,國電南瑞攻克繼電保護關鍵技術,平高電氣解決進口電容器難題,中國核電推動零碳燃料動力技術應用。在船舶領域,中國船舶中高端船型占比超80% ,成功研制第五代大型LNG船;中船防務甲醇雙燃料集裝箱船碳排放量大幅降低,成為國際航運“香餑餑”。這些鏈主企業帶動產業集群發展,強鏈補鏈,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
在未來產業布局上,滬市公司積極搶占先機。在具身智能領域,拓普集團、臥龍電驅、柯力傳感、鳴志電器等企業聚焦機器人核心部件研發,構建平臺化產品布局或提供關鍵組件,推動行業發展。在6G領域,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分別主導相關技術研究,均進入仿真測試階段。在可控核聚變領域,中國核電戰略參股,加速聚變堆商用化,為核能發展關鍵一步。
民營企業作為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從多維度助力新興產業發展。技術攻堅上,天壇生物新產品推進產業化,福耀玻璃推出創新產品解決行業難題。商業模式創新方面,恒瑞醫藥開創對外授權新模式。產業鏈生態共建方面,機械設備零部件國產化進程加快,新能源汽車領域賽力斯帶動產業鏈協同升級。
通過鏈式創新,滬市公司從以往的“單點突破”逐漸走向“集群攻堅”,在各行業全面開花,不僅推動自身發展,更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