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的一個下午,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下稱“北京世紀壇醫院”),記者隨該院院長張騫漫步梧桐長廊,他輕撫樹干斑駁的紋路:“梧桐扎根于此,根系深扎地下三十米,就如同北京世紀壇醫院的追求一樣,堅守醫療初心與執著,更好守護人民健康。”
今年是北京世紀壇醫院建院110周年,這座承載中國鐵路醫療發展記憶的百年醫院,正以嶄新的姿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作為泌尿外科專家出身的管理者,張騫以“求技、追藝、悟道、問心”的從醫哲學為引,推動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雙輪”驅動,為這家百年醫院注入創新活力。
管理優化:以人文關懷塑醫療生態
北京世紀壇醫院創建于1915年,前身為鐵道部北京鐵路總醫院。在多年發展中,設施老化、就診不便等諸多問題逐漸暴露。
2024年上任初期,張騫便號召發起“隨手拍馬上辦”活動,鼓勵全院職工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建議。截至目前,醫院共收到400余條意見建議,其中200余條合理化內容被采納并隨即整改,通過對相關診療服務的完善與優化,進一步提升了患者的就醫體驗。
在北京世紀壇醫院,張騫(左一)與醫生討論患者的治療方案。資料照片
例如,針對體檢中心B超檢查中醫用耦合劑溫度低給患者帶來不良體驗的問題,張騫隨即提出改善意見,使用耦合劑加熱器進行預熱保溫。當37℃的耦合劑輕柔接觸皮膚時,患者李先生感慨地說:“原來看病也能有儀式感。”這種將技術服務改進與人文體驗深度融合的案例,在北京世紀壇醫院已形成“問題發現—跨科協作—患者驗證”的創新閉環。
當前,在人文關懷驅動下,醫院高質量發展成果正不斷轉化為人們生活品質提升的重要保障,為健康中國建設注入溫暖力量。
“醫院門診大廳候診區的溫度、座椅的弧度,都是我們根據患者體感數據優化的。”張騫說,“我們通過‘隨手拍’建議的閉環管理,將人文溫度轉化為可感知的服務細節。”
“手術思維”是張騫管理理念的重要核心。他認為,手術與管理在本質上是相通的,都需要精準找準切入點,追求安全與效率的完美平衡。基于此,他將醫院服務管理拆解為“環境、基建、文化”三個維度。
優化就醫環境方面,醫院投入專項資金對門診大廳進行升級改造,重新優化布局,增加智能化設備,大大縮減了患者的平均候診時間。“讓患者在舒適、便捷的環境中就醫,也是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一環。”張騫說。
基建方面,目前院內有多個改造項目同時推進,主要聚焦于病區功能升級、消防安全強化及院區環境提升等,通過空間重構、功能迭代、技術賦能,加速向現代化醫療綜合體轉型。
文化傳承與創新同樣至關重要。醫院將白求恩雕像遷至行政樓前,101歲退休職工陳樹寬在建院110周年標識發布會上送上祝福,多名青年醫生入選北京市醫管中心“青苗”計劃……張騫強調:“我們要讓‘世醫精神’成為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世紀壇醫院110周年標識主體由數字110和愛心組合成小火苗,寓意用奉獻之心燃起熊熊火焰,同時整體形象又是北京世紀壇醫院的名稱首位漢字“世”。
技藝求精:從深耕專業到學科領航
1995年,張騫憑借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部,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泌尿外科研究所名譽所長郭應祿。這段寶貴的求學生涯,為他日后在醫學領域的深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0年,張騫在北京大學泌尿外科研究所手術演示現場,成功完成了一場腹腔鏡腎部分切除手術,成為他職業生涯中的關鍵轉折點。此后,他不斷突破自身極限,腹腔鏡腎切除手術用時不到10分鐘、腹腔鏡前列腺腫瘤根治手術用時18分40秒……
回憶起那段經歷,張騫感慨萬分:“為了攻克腹腔鏡技術,我常常在下班后前往菜市場購買豬腎練習縫合。豬腎的血管分布與人腎極為相似,通過無數次的反復練習,我逐漸找到了腔鏡手術的肌肉記憶。”
多年來,張騫以“求技、追藝、悟道、問心”的從醫八字法時刻要求自己:求技,練好基本功且精益求精;追藝,技術達到更高境界,“像完成一件藝術品”;悟道,培養優秀團隊,將個人力量和技術放大;問心,堅守從醫的初心與根本。
在張騫看來,技術精進的核心要義在于將復雜的流程簡單化,這種思維方式在他后續的醫院管理工作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圍繞腫瘤、變態(過敏)反應科、淋巴外科等醫院的優勢領域,張騫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迅速啟動“10個疾病中心”建設計劃,精心打造特色專業學科。2024年10月15日,作為“10張牌”中的首張王牌——泌尿腫瘤醫學中心率先成立,集結了院內多位專家,并組建了泌尿腫瘤MDT團隊,同步開設MDT門診。
“我們希望通過重點打造特色專科,不斷提升醫院在相關領域的影響力,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專業的醫療服務。”張騫說,秉持“強專科、大綜合”的定位,醫院“十四五”規劃提出,要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為標桿,打造成為首都醫科大學旗下特色鮮明的腫瘤醫學院。
在泌尿外科領域,張騫的名字更是與多項技術創新緊密相連。他和團隊將泌尿科常規手術歸納為6步法,大幅縮短了手術時間,減輕了患者痛苦。4月23日,張騫領銜的醫療團隊,僅耗時31分鐘成功完成了國內首例國產分體式模塊化機器人輔助腹膜外途徑前列腺癌根治術。
人才強院:建成長體系匯更多智慧
2024年底,北京世紀壇醫院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剝葡萄大賽”,醫生們使用外科腔鏡模擬器現場剝離葡萄皮。這場趣味十足的“技能比武”背后,是張騫精心構建的人才成長體系。
基礎層注重標準化技能鍛造。2024年12月、2025年4月的兩場院內手術直播秀構建起了全院各外科專業積極向上、敢為人先、共同學習進步的良好氛圍,尤其是激發了中青年醫師旺盛的“比學趕超”熱情,為醫院的外科醫師隊伍建設開創了新賽道。
張騫表示,外科是醫院發展的重要引擎,兩場手術直播活動讓更多的青年醫生涌現出來。“外科醫生要把基本功練好,要緊跟時代發展,順應外科技術迭代規律,學習并不斷發展、提高手術機器人操作等技術,要敢于在技術層面積極突破,抓住機會、拓寬思路,尋找并確立契合醫院發展、學科建設和個人成長的關鍵點。”他說。
進階層著力于學術生態構建。張騫告訴記者,醫院將2025年定位為“110周年院慶學術年”,將大力推動各學科的學術進步,引導全院回歸醫療和學術,提升醫院整體學術水平。醫院將2026年定位為“人才培養年”,將分別針對專業型人才、科研創新型人才和綜合型(復合型)人才的不同特點,搭建專屬發展平臺,重點培養年輕醫生,讓他們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扛起醫院發展的重任。
引領層著眼于全球學術交流。醫院將2027年定位為“國際交流年”,隨著前期學科建設推進以及人才的茁壯成長,醫院將為醫護人員創造更多出國進修培訓機會,擴大各學科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接軌國際前沿醫療。
張騫坦言,人才是醫院發展的核心動力,“我們希望通過構建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成長體系,為不同階段的醫護人員提供廣闊的發展機會,讓他們能夠在各自的崗位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展望未來,張騫帶領全院職工為北京世紀壇醫院繪制了宏偉藍圖:五年內將醫院打造為“以腫瘤學科為品牌,以急診急救為特色”的北京市知名三級甲等綜合醫院。“醫療的本質是技術與人文的‘雙螺旋’,我們既要像手術刀般精準突破,也要如紅杉林般共生共榮。”張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