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的時代條件下,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必須以高水平科技創新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強勁動能。
推進高水平農業科技創新意義重大
高水平農業科技創新是指通過前沿技術、跨學科融合和系統性突破,顯著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資源利用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創新活動,核心在于以科技突破解決農業領域的重大挑戰,推動農業從傳統模式向智能化、精準化、生態化轉型。
推進高水平農業科技創新,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和實踐價值。
首先,推進高水平農業科技創新是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必然要求。通過現代農業技術和設施設備創新,可以突破土地、水、勞動力等資源約束和傳統農業產能瓶頸,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全球性挑戰,顯著提高農業生產質效。
其次,推進高水平農業科技創新是促進農業產業升級與全鏈條優化的必然要求??萍疾粌H能夠改造傳統農業,推動農業向集約、高效方向轉型,還能推動產業鏈的延伸、重構、優化和升級,顯著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增強農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及安全水平。
第三,推進高水平農業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綠色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新質生產力強調綠色低碳發展,而高水平農業科技創新通過面源污染治理、碳匯技術開發、智能監測等技術,可以有效推動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協同,減輕對環境的壓力。
農業科技創新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近年來,我國農業基礎研究日益深化,基礎研究與技術研發協同發展水平有所提升,農業科技發展已進入“量質雙升”新階段。與此同時,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仍面臨許多亟待破解的難題與挑戰。
一是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首先是種源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我國雖在種業振興行動中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在基因編輯工具、生物育種技術等前沿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部分核心種質資源仍依賴進口。其次,高端農機裝備尚存短板,如丘陵山地適用農機、大馬力智能裝備等關鍵技術有待突破,高端智能農機80%仍依賴進口。再者,農業產業鏈的智能化水平亟待提升。
二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近年來,我國農業高新技術單項成果豐碩,但技術集成和產業化能力仍然較弱。例如,科技創新與農業產業發展實際需求存在脫節現象,技術適配度有待提高;中試環節薄弱,無法滿足大規模技術轉化需求;高端農業設備和技術研發與應用成本高,中小企業和農戶難以實現規模化應用;專業化服務能力不足,知識產權評估與交易機制不健全,部分科技成果難以有效落地。
三是人才結構與激勵機制有待優化。首先,高層次人才短缺。農業科技領域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不足,青年科研人員受傳統評價體系制約,應用研究的動力不足。其次,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弱化。農技人員數量及專業能力難以滿足小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的多樣化需求。再次,激勵機制不完善。盡管一些省份開展了技術轉移人才職稱評定改革試點,但全國范圍內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仍不健全。
推進高水平農業科技創新的路徑選擇
深入推進我國高水平農業科技創新,須緊緊圍繞農業強國戰略,從規劃引領、政策保障、人才支撐、協同創新、國際合作等方面統籌謀劃、精準施策、協同發力。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布局,通過制定實施五年規劃、中長期規劃及相關專項攻關計劃,明確未來一個時期國家高水平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目標、重點及政策,為顛覆性農業技術突破提供明確指引和根本遵循;統籌布局關鍵領域科技攻,堅持基礎研究與技術攻關并重,搶占世界農業科技競爭新賽道;加快國家農業大科學裝置及其相關基礎設施、國家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區建設,為重大農業科技項目實施及前沿科技突破提供堅實保障。
二是構建高水平科技創新體系,由國家和省級相關管理部門牽頭成立農業科創領導機構,整合相關部門職能及資源,建立跨領域農業科技數據資源共享平臺,實現管理職能統一、資源高效利用;激發企業創新主體功能,支持農科龍頭企業整合產業鏈資源,組建創新聯合體;打造“實驗室研發—中試基地—產業化應用”全鏈條高端創新一體化平臺;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推動技術研發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構建“互聯網+農技”農業科普平臺,解決好從實驗室到田間“最后一公里”問題。
三是打造高層次人才梯隊,著力培養農業科技復合型人才,在高校設立智慧農業、農業AI交叉學科,加大農業高科技人才培養力度;優化人才結構,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人才互聘制度,以項目合作、兼職等方式匯聚業界專家,實現人才跨界流動。
四是強化政策保障,優化科研組織模式,推進“揭榜掛帥”“賽馬制”等競爭性項目管理,引導企業、高校、科研單位協同創新、聯合攻關;完善容錯免責制度,對前沿技術探索設立“寬容期”;建立科技成果轉化風險補償基金,降低創新試錯成本。另外,還應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國家農業科技成果交易平臺,推進科研人員“技術入股+股權激勵”模式試點;完善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法規,為農業科技創新保駕護航。
?。ㄗ髡呦迭S淮學院特聘教授、信陽師范大學教授。本文系2025年度河南省高等學校智庫研究專項課題《以科技創新驅動河南農業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