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格力電器(000651.SZ)披露的2024年報顯示,當期實現營業總收入1900.38億元;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21.85億元,同比增長10.91%,創歷史新高。格力同時發布的2025年一季報顯示,當期實現營業收入415.07億元,同比增長14.14%;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59.04億元,同比增長26.29%。
《經濟參考報》記者注意到,格力業績穩健增長、凈利潤創新高的背后,離不開其長期以來堅持的自主創新戰略和獨樹一幟的人才戰略。作為全球空調壓縮機技術的領導者,格力憑借其全球領先的48項專利技術,構筑起了年營收約2000億元的堅固“護城河”。
自主創新助格力登上技術巔峰
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廠成長為全球空調行業的科技領軍者,從空調行業的"學徒"蛻變為如今的"導師",綜觀格力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奮斗歷史,宛如一部波瀾壯闊的“逆襲”史。
20多年前,當技術落后的中國空調行業還在蹣跚學步時,格力為求先進技術甚至不惜傾其所有,卻遭日本企業斷然拒絕——"這是耗費16年心血結晶才研發出的技術,絕不出售"。但今天,格力已憑自主創新登上全球空調技術巔峰:
——2011年,格力推出的永磁同步螺桿機組,一舉改寫了全球空調技術路線。新機組不僅制冷效果更佳,節能效果更是達到了35%以上。
——2013年,格力自主研發的光伏直驅離心機系統被鑒定為“全球首創,國際領先”,目前已在全球超過30個國家落地12000多個工程項目,為全球碳中和提供中國方案。
——2019年,格力再次突破技術瓶頸,研發出全球首款單機制冷量達1300冷噸的超大制冷量磁懸浮制冷壓縮機。這一成果被應用在世界上最大的單體航站樓——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僅17臺設備便能滿足其全部暖通需求。
——2025年,格力推出全球首款可逆向送風中央空調系統,將全球多聯機技術推向了一個新的紀元。有人為此發出這樣的驚嘆:“100年前,美國開利發明了空調;100年后,中國格力重新發明了空調……”
當格力家用空調的全球銷量保持了近20年的“全球第一”,當日本同行為應對格力研發的磁懸浮離心機技術連夜修改專利壁壘時,中國制造的身份已悄然轉換。這種從“學生”到“導師”的躍遷,帶來的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產業話語權的重塑。
值得肯定的是,如今的格力,憑借強大的自主研發團隊,已經實現了壓縮機等核心部件的全棧自研,其自主研發的變頻技術、高效壓縮機、電機技術等,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據主導地位,還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廣泛的認可,在空調核心技術方面長期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當然,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格力的成功,離不開其刻在骨子里的自主創新基因以及其對技術創新的高度重視和持續投入。當同行通過并購實現技術跨越時,格力選擇用更長時間構筑更深更寬的技術“護城河”——2024年研發投入穩步上升,其中70%用于延續性創新。在格力每一間工廠里,都肆意流淌著創新的基因。與互聯網"速成方法論"明顯不同的是,在格力,研發人員需從車間輪崗起步,用10年時間完成“從圖紙到產品”的全流程沉淀。
“實干派”讓人才戰略更加獨樹一幟
在格力,從來只有實干派、苦干派。在這種獨樹一幟的人才戰略下,通過“格力班”等校企合作模式,每年培養出6000多名本土工程師。
(圖為格力大學生入職儀式)
值得一提的是,當不少企業將“名校率”等列為招聘KPI時,格力卻將人才評價體系錨定在更本質的維度:崗位適配度與持續成長性。在格力,技術骨干可能來自車間技工,研發帶頭人或許沒有海外背景,這種“去標簽化”背后,是對制造業特性的清醒認知——精密儀器不會因操作者的學歷而改變公差,空調性能的突破依賴的是對本土市場的深刻理解而非舶來理論。
近年來,格力招錄12000名應屆生,在扛起更多社會責任的同時,也讓更多的年輕血液注入了企業肌體。事實上,在格力由近2萬名研發人員組成的研發團隊中,各路人才比比皆是。2021年,在全球制冷技術創新大獎賽上,格力電器與清華大學聯合團隊研發的“零碳源”空調技術,從全球97個國家2100多支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實現節能85.7%,榮獲最高獎。由于格力在全球制冷領域的技術地位,董明珠自2020年以來連任ISO制冷壓縮機分委會主席,主導了多項國際標準落地。
格力用實踐充分證明,人才的價值不在簡歷的鍍金層,而在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正如其自主研發的光伏空調技術,正是由一批扎根生產一線的工程師在反復實驗中攻克難關研發出來的。這種“土生土長”的創新能力,恰是破除“唯出身論”的最佳注腳。
此外,格力也將資源投向了更長期的賽道:搭建產學研融合平臺,完善“技工-工程師-科學家”的梯隊培養鏈。從與高校共建實驗室到設立“格力學院”,從全員技能培訓到“工匠之星”評選,這套系統化的人才生態避免了“重金聘專家,專家變過客”的惡性循環。
數據顯示,格力研發人才中自主培養比例超過90%,13萬項專利中超過90%來自內部團隊。這種“慢功夫”結出的果實,是壓縮機、電機等核心技術的完全自主化,更讓企業在外部環境動蕩時保有戰略定力——當某些企業因核心人才被挖陷入停擺時,格力的研發體系始終能夠穩定輸出創新動能。
行業人士認為,格力對“內生型人才”的堅持,本質上是對組織生命力的敬畏。在部分企業迷信“外來的和尚好念經”、高薪引入“明星團隊”卻陷入文化沖突時,格力選擇從價值觀契合度篩選人才:應屆畢業生需到生產線輪崗三個月,管理層晉升必須通過“格力文化”考核。這種嚴苛的“文化篩選”,確保了從技術員到高管對企業使命的深度認同。
更多有識之士認為,輿論場的硝煙終會散去,但技術領域的安全與突圍,永遠在路上。對像格力一樣的企業來說,在捍衛技術安全和突破技術壟斷的道路上,未來或需要更多的謀略、更大的投入和更強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