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輔助駕駛成為新能源汽車“下半場”競爭焦點的當下,行業管控政策引發廣泛討論。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上,商湯絕影CEO、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王曉剛表示,當前對“智駕”的規范與引導,并非給智能駕駛發展按下“暫停鍵”,而是通過明確安全邊界、統一認知標準,推動行業從無序競爭邁向有序創新,為技術深度融合與規模化落地筑牢根基。
王曉剛認為,這是行業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國家加強管控,本質是為了統一認知標準,避免‘概念炒作’誤導消費者。例如,L3級自動駕駛的定義明確為‘有條件自動駕駛’,系統需承擔全部駕駛職責并預留安全接管時間,這與L2級輔助駕駛有本質區別。規范宣傳口徑,能幫助用戶清晰理解功能邊界,避免因誤用引發安全風險。”
圖為上海車展上,商湯絕影CEO、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王曉剛發布商湯絕影系列生成式AI新品。(企業供圖)
“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已超越傳統工業應用范疇,正從‘工具屬性’向‘通用技術’進化,成為連接人與生活的交互載體。”王曉剛表示,正因為此,安全已成為智能化發展必須優先破解的核心命題。他舉例稱,高階智駕系統不僅需滿足安全駕駛需求,更要在復雜城市道路、極端天氣場景中實現擬人化決策,甚至通過用戶習慣學習優化體驗,這種“從工具到伙伴”的轉變,正是智能化進入深水區的標志。
針對低成本車型如何實現高階功能規模化,王曉剛表示,商湯絕影正通過“多平臺、多方案、多傳感器”的分層技術架構,破解低價車型的智駕部署難題。“我們會根據不同車型的成本定位與場景需求,匹配差異化的傳感器配置(如純視覺、多傳感器融合等),但核心是明確每類方案的安全邊界。什么場景能做,什么不能做,必須通過仿真測試與數據驗證提前界定。”他說。
王曉剛進一步解釋,低成本車型的智駕規模化,并非簡單的技術下放,需要在算法效率、算力優化、數據閉環等環節進行針對性創新。例如,商湯絕影通過輕量化模型設計,在保證感知精度的前提下降低對高算力芯片的依賴,同時通過“影子模式”持續積累真實道路數據,反哺算法迭代,實現“低硬件成本+高體驗價值”的平衡。
本屆上海車展上,商湯絕影全面展示了生成式智駕R-UniAD技術方案,并發布近實時在線交互的4D世界模型“絕影開悟2.0”,打造輔助智能駕駛新路標。
王曉剛以“施工占道場景”為例,相比1.0版本主要聚焦2D視頻生成技術的打磨,2.0版本進化為近實時在線交互的4D世界模型,能夠實現“4D空間自由交互”,通過仿真復現訓練找到最優路徑,充分探索多元場景的安全邊界。
“輔助駕駛方案的量產交付正在提速。”王曉剛表示,今年3月底,絕影和廣汽聯合打造的行業首批基于地平線征程6M的輔助駕駛方案正式量產上市。預計今年還有更多基于地平線征程6M打造的輔助駕駛方案量產落地奇瑞等眾多車企伙伴。同時,在英偉達DIRVE AGX Thor平臺部署的絕影UniAD一段式“端到端”量產方案也將于2025年第四季度量產交付東風汽車。
王曉剛表示,智駕行業的有序發展需以“安全邊界”為基石,以“技術創新”為動力。當政策規范與企業創新形成合力,智能駕駛方能真正跨越技術鴻溝,從實驗室走向生活場景,成為重構未來出行的通用技術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