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金融賦能新質生產力研討會暨首都金融服務商會新質金融與經濟發展專委會成立發布會在京舉行。圍繞人工智能浪潮下金融服務新質生產力的機遇和挑戰等熱點話題,與會專家展開研討。
與會專家表示,金融既是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AI)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金融賦能新質生產力既有機遇,也面臨諸多挑戰。金融業要始終堅持以創新為驅動、以合規為保障,推動AI與金融深度融合,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盡管金融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已取得顯著成效,但仍需在融資結構、風險管控、政策協同等方面持續優化,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北京大學普惠金融與法律監管研究基地副主任顧雷表示,我國正在經歷一場新質生產力浪潮,不僅表現為科學技術創新性突破、生產要素合理性轉化、傳統產業數字化升級,更體現在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金融服務的精準提供以及金融風險的全面把控方面,金融機構需要密切關注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的發展趨勢,開發適合科技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不斷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多樣化融資需求。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顧煒宇建議:一是加快人工智能等科技引入應用,促進金融機構全面數字化轉型,特別是構建AI Agent(人工智能代理,智能體),創新產品和服務、渠道、風險管理、運營等,構建虛實互融的金融元宇宙;二是著力基于風險的兩大精準匹配,暢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堵點,優化提高以貨幣資金配置為中心的市場配置資源效率;三是要關注和研究數據資源和數字生產方式的新特征,以及數字貨幣發展對金融體系的重構,把握未來趨勢和新機遇,以新質金融服務新質生產力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會上還發布了由首都金融服務商會新質金融與經濟發展專委會牽頭組織的《中國新質金融服務能力發展報告(2024年)》。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金融機構通過創新產品、優化服務、深化合作,全面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展望未來,新質金融發展需要政府、市場、社會多方協同,在守住風險底線的前提下,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監管優化等多維度協同發力,有效破除制約新質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障礙,全面支持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最終建成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