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陜西關中八百里秦川中部的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面積僅135平方公里、城鄉人口總共也只有25萬。過去十年間,記者幾乎每年都會來到楊凌,在田間地頭感受農業新質生產力催生的磅礴脈動。
走得越近,感觸越深:作為我國成立最早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這里雖沒有江南水鄉的沃野千里,也沒有東北平原的糧倉氣象,卻擁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等科教單位,匯聚著70多個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和7000名農科教人才,他們與這里成千上萬名職業農民一道,以基因編輯的“手術刀”、智能大棚的實驗室、上合組織的減貧方程式,重構著科技與農業、農村、農民的新型關系。
科技“長”在泥土里
多年觀察記者發現,楊凌的農業科技并不是懸浮在云端的代碼,而是深扎在泥土里的根系。在這片土地上,每一項技術都經過“實驗室、實驗田、大生產”的淬煉。
第一次采訪職業農民王中來是在2015年的春耕時節。那年他45歲,正在自己剛建的雙層塑料大棚里忙碌著。他得意地介紹說,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李建明教授指導下新建的這種塑料大棚,利用率比傳統大棚高,棚內有一個內循環增溫系統,可以在冬季自然提升棚內溫度,在棚內北側還有一個發酵池,利用農業廢棄物發熱發酵以補充棚溫不足,可以使蔬菜比傳統大棚種植的早上市。
這是占地700多畝的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記者 張斌 攝
兩年后,再進王中來的大棚,記者看到,他的菜苗沒有種在地里,而是種在一個枕頭似的營養袋里。這種“有機枕”是楊凌另一位職業農民馬新世的創新發明。
2021年春,再訪王中來時遇到更新奇的一幕。見記者來,王中來先將我們領到他棚邊的茶舍,泡了一杯紅茶,邊品茗邊交流。他解釋說,以前“進棚一身土,出棚兩腳泥”,哪有閑心思喝茶?現在大棚水肥一鍵控制,你可以挺直腰板兒,背著手悠閑地來回轉悠,就像逛花卉市場一樣。
這份“悠閑”,得益于不斷更新換代的現代農業技術。
在楊凌,從種大田、鋪地膜,到壘起土坯墻建簡易大棚,再到單拱單膜大棚、大跨度雙拱雙膜智能溫室大棚……越來越多的現代化大棚正讓農業勞作變得輕松,也讓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今年春天再見王中來,他的“大棚事業又往前走了一步”。
從外觀看,這個新式大棚好似一個植物工廠。工廠內,番茄根部扎在營養袋里,枝條向上攀爬高達三四米,枝條上一串串紅色的番茄甚是惹人喜愛。
“這個大棚更聰明了。我們用物聯網不斷改造大棚,讓每一寸土地都變成數據節點,更精細化的種植方式也能帶來更高的收益。”王中來指著新研發的設備娓娓道來,“以往我們講究‘反季節種植’,現在我們采用新技術,可以說是讓果菜住進了空調房,基本上做到了‘全季節種植’,種植周期長達10個月。”
“這一畝地收益如何?”面對提問,王中來笑瞇瞇地說,“我們現在不按畝談收益,論的是平方,這個大棚,每平方的收益基本上在400元左右。”
采訪中得知,這十幾個大棚是王中來與楊凌另外幾位志同道合的職業農民一起投資興建的,平日里只需五六個人就能打理。
記者發現,多年來,楊凌農業科技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止。
再次走進楊凌青皮她園火龍果種植基地,一塊小黑板引人關注,其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預約參訪者的信息,這其中不乏來自廣西、海南等地的種植戶和農業專家。
讓人好奇的是:這個盛產于南方熱帶地區的水果,緣何能在這個地處北緯34度的溫室大棚長得好?而且,這個北方基地還能把種苗賣到原產地?
面對這些疑問,基地負責人王艷耐心講解她多年扎根泥土的種植實驗。“火龍果新品種培育,通常有花粉雜交、芽變、嫁接3種方法。開始,我們在專家指導下反復進行種植實驗,直到選出果實大小、甜度、產量都符合要求的品種。”王艷說,經過多年實驗,青皮她園已培育出“秦紅龍”和“新雙色”兩個火龍果新品種,并聯合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進行了品種申報。
此外,青皮她園還引入“燕窩”“蜜玄龍”等火龍果品種,通過種植實驗進行改良。其中,“燕窩”品種由傳統的人工異花授粉改良為自花授粉,大大降低了種植難度,同時果實大小與坐果率均有明顯提升。
事實上,一系列農業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筍般在楊凌涌現:“西農979”小麥在黃淮麥區推廣種植,帶動我國優質強筋小麥自給率顯著提升;“秦優7號”油菜以一般大田畝產200公斤、高產田達250公斤的優勢脫穎而出,其“雙低”特性更重塑了世界油菜育種方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教授團隊在全球首次發現了小麥條銹病感病基因,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對小麥品種進行改良,這一突破性成果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4年,楊凌又有53個植物新品種通過國審,4個品種入選國家主導品種,榮獲19項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頂級種用藏羊、陜西首頭高育種值克隆奶牛,以及目前世界已知含油量最高的油菜種質資源,標志性創新成果持續涌現。
當科技成果不再是被風揚起的秕谷,而成為顆粒歸倉的扎實重量,這片土地便完成了最深刻的實驗:所有向上生長的力量,都來自向下扎根的深沉與實踐;真正滋養生命的,永遠是根系與根系在泥土深處的緊緊相握。
創新引來企業“扎堆”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一間辦公室里,長條沙發的靠背上整齊擺放著八瓶小麥種子,瓶身的標簽上標注著“西農509”“西農511”“西農162”等字樣。
這些種子仿佛無聲的勛章,記錄著吉萬全教授數十年“與麥為伴”的科研人生,也折射出楊凌這片農業沃土上科技興農的使命與榮光。
“育種人的日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盡管辛勞,但靠著對農業和科研的執著,吉萬全和他帶領的團隊先后培育出10余個小麥新品種,其中國審品種5個,累計推廣面積超4000萬畝。2018年,“西農511”以455萬元技術轉讓費更是創下陜西作物品種轉讓紀錄,這一品種因抗赤霉病、耐倒春寒等特性成為黃淮麥區的“明星品種”,畝產達650公斤,惠及千萬農戶。
吉萬全的故事,是楊凌農業科研的縮影。這座“農科城”聚集了7000多名農科教人才,已累計推出6000余項科研成果,被譽為中國現代農業的“創新極”。
在這里,實驗室與實驗田僅一墻之隔,科學家與農民“手把手”傳遞技術。每年農高會上,吉萬全團隊的小麥品種從展臺飛向全國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田野里早已萌發“楊凌基因”。
濃厚的農業科研氛圍,催生了楊凌獨特的創新磁場。在楊凌國際獼猴桃創新創業園的實驗田邊,一塊立起的“技術團隊”招牌尤為引人矚目。從品種培優、栽培管理到果園生態、保鮮即食,幾乎每個環節都有來自高校的科研人員“保駕護航”。
“你看,這些枝條像魚骨一樣排列,只有這樣,每一片葉子才能更加充足地捕捉到陽光。”園區負責人高志雄指著正在萌芽的獼猴桃枝條給記者介紹,“我們的土壤也經過大面積改良,現在土壤的有機質含量能達到很高水平,這樣種出來的獼猴桃味道才能更好。”
不僅有熱衷新品種、高品質水果培育的新農人,還有鉆研農業設施研發的“老把式”。
走進楊凌棚掌柜信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智能溫室里,公司負責人朱曉磊正通過物聯網系統遠程調控溫濕度。“我們從外地專門把公司遷到楊凌,兩年內研發效率不斷提升,銷售額每年都翻倍,真是來對了!”讓朱曉磊感觸最深的是,“楊凌的農業科研氛圍和名氣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來到這里參觀學習,以前,我們要外出跑客商,現在他們主動找上門來。”
在民營企業楊凌良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實驗田里,綠油油的麥苗已經有十多厘米高。從東北遷往楊凌搞科研,這家企業有自己的想法。“科研院所就在隔壁,專家隨時能對接,農業產業鏈條比較完整。”在這家企業負責科研的劉新江說,楊凌的特別之處在于,這里既有頂尖科研機構的“硬實力”,也有幾十年積淀的農業創新生態——農民懂技術、企業重研發、政府搭平臺,三者形成閉環,這對企業發展而言意義重大。
不僅如此,楊凌的創新生態也遵循著熱帶雨林的生存法則:既有參天大樹,也有寄生植物。
在楊凌創業谷,200多個初創團隊如同雨林底層的蕨類植物,在縫隙中尋找生機。政府的“審前輔導”“容缺受理”政策如同陽光雨露,而每年百余場的路演活動,則像雨林中的傳粉者,讓創意與資本相遇。
多年來,濃厚的科研氛圍和創新熱土,帶動楊凌建成農產品加工貿易示范園等6個專業園區,聚集相關產業鏈企業300多家,培育形成了現代種業、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智能裝備和新材料、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現代農科服務業等五大產業集群。
小城“國際范兒”
近年來,楊凌的創新磁場正在超越國界。
2019年6月14日,在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九次會議上,中國倡議在陜西省設立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加強同地區國家現代農業領域合作。
從此,楊凌承擔了新的國家使命,成為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的核心承載區。
在國家有關部委和陜西省委、省政府支持和強力推動下,楊凌開始高水平建設上合組織農業基地。時至今日,基地建設實現了從“中國倡議”到“重大共享平臺”、從“愿景規劃”到“現實成果”的突破性進展,一幅“立足中國、輻射上合、聯動周邊、面向全球”的農業國際合作新藍圖在農科城大地徐徐展開。
每次來楊凌,記者都會發現,這座西北小城的“上合元素”不斷上新,國際范兒也越來越足。
趁著春日,楊凌現代農業國際合作集團有限公司的李一婭和馬永清已收拾好行囊,準備前往哈薩克斯坦等國家,既是尋求合作,也是不斷推薦來自楊凌的新品種和新技術。
今年63歲的馬永清曾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教授,退休后成為這家公司的特聘專家。每年春天,中亞國家的春小麥播種時,他總要到當地的農業科技示范園,為當地播種工作做技術指導。
“我們不但為當地引進大麥新品種,還提供科學化的種植和管護指導,這讓當地的畝產量翻了一番。”馬永清說。
不止在哈薩克斯坦,近年來,楊凌示范區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在吉爾吉斯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布局建設了10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派出190余名專家團隊,完成115個優良品種的實驗示范,輻射面積超3000萬畝。
來自楊凌的農業“智慧”正在惠及更多國家和地區——
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昆蟲信息素引誘劑,通過援外培訓平臺成功進入智利、哈薩克斯坦市場;
在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節水示范園,智能水肥一體化灌溉設備使當地棉花產量提高50%,節水量達50%,投資減少40%;
楊凌研發制造的農業機械在東南亞市場占有率持續增長,生物農藥產品出口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和合共生,與時偕行。
這一幕讓人印象深刻:2024年上合組織楊凌論壇上,聯合國糧農組織代表舉起烏干達農民的感謝信:“楊凌的日光溫室技術讓我們的冬季蔬菜產量提升50%。”
通過境外園區和境內實訓基地,楊凌已為13個國家培訓農業官員和技術人員3000余人,推廣新品種、新技術80余項。這種“授人以漁”的模式,正在改寫全球減貧的歷史。
楊凌示范區黨工委外辦主任、上合辦常務副主任馬靜說,上合農業基地已累計承辦78期國際培訓項目,為24個國家培訓農業官員和技術人員2400余名,培訓總量較前十年翻番。通過“線上+線下”融合模式,46期遠程技術講座已吸引4.7萬人次參與。
“今年春天,又有1000名外國學員要到楊凌培訓,我們最近正在緊張籌備中。”馬靜說。
不僅如此,在人才聯合培養方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塔什干分校、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古利斯坦國立大學現代農業學院等海外辦學項目,也不斷開創著中國高等農業職業教育“走出去”的先河。
以農為媒,在楊凌,記者也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文明對話的農業維度,和始終貫穿其中的文明互鑒。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實驗室里,中國學生與來自“一帶一路”國家的留學生熱烈地討論著實驗方案;在中哈農業科技示范園里,中國日光溫室與哈薩克斯坦傳統灌溉技術的結合,創造出獨特的“智慧灌溉”模式;在楊凌農高會上,來自全球的參會者既觸摸著中國5000年前的農具,也學習使用著當地最新研發的新式農具……
無論是一粒種子,還是一次培訓,楊凌的實踐也在印證著這樣的使命和擔當:當全球變暖威脅糧食安全,當人口增長挑戰資源極限,楊凌用科技的力量,讓每一寸土地都成為希望的田野,讓每一粒種子都綻放文明的光芒。
這或許就是農業新質生產力最深刻的哲理:真正的創新,永遠生長在對土地的敬畏與熱愛,以及對農耕文明的不斷延續之中。
(經參調查線索征集郵箱:1381079928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