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在今年的中國科幻大會上有一段發言引人思考:當載人航天器劃破天際,當量子計算機解開混沌,這些“現實土壤”正滋養著比科幻更“科幻”的未來。如其所言,日新月異的先進制造業正在成為滋養科幻的“現實土壤”。
過去我們常常強調科幻對于科技創新的驅動作用,現實的發展顯示科幻與科技創新的關系更加緊密。正如科幻作家王晉康所言,曾經書頁間的幻想,正一步步成為現實。科幻的不可能,往往成為科學突破可能的起點。以交通領域為例,超級高鐵、自動駕駛、飛行汽車、智慧交通系統等科幻作品中的常見元素正逐步成為生活日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潤生也曾表示,過去的科幻很多已經變成現在的科學現實,而我們現在的科幻也許正在為下一代的科學發展奠定思想基礎。
如今,制造業對科幻的“反哺”作用日益顯現。在首鋼舊址,氣勢恢宏的百年高爐群產生的令人震撼的視覺效果足以引發科幻遐思,在全息投影球幕、機械巨龍“長城龍”動態展示等先進制造加持下,工業文明遺址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創造出賽博朋克風格的沉浸式場景,比虛構的未來城市更具視覺沖擊力。
值得注意的是,先進制造業不僅將科幻設定轉化為可落地的技術方案,更在工程創新中持續拓展人類對未來的想象邊界。徐工集團為電影《流浪地球2》定制可變形工程機械原型機,驗證了科幻作品中“地月運輸車”“行星工程機甲”的可行性,如今其步履式挖掘機等設備已在高原、沼澤等極端環境投入實用;科幻電影中的外骨骼機器人已實現量產,在物流搬運、醫療康復等領域廣泛應用;腦機接口也從科幻變為現實,在全國各大醫院已有多個成功案例……這些科幻裝備的實體化制造證實,現實工業的創新速度已超越早期科幻的敘事框架。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深空探測等領域的突破,正在重塑人類社會的未來圖景。更為重要的是,前沿技術的應用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正在打破現實與科幻的邊界。今年以來,人工智能大模型“國產之光”DeepSeek掀起的應用創新浪潮深入產業末端,AI同傳耳機、AI眼鏡等智能終端快速市場下沉,諸如“華強北9塊9AI翻譯耳機賣爆全球”的現實堪稱“比科幻更科幻”。
如此看來,科幻與先進制造業更似DNA的雙螺旋,一條承載著人類對未來的美好想象,另一條則在打造現實中突破認知邊界,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不可否認,制造業的現實突破不僅為科幻提供素材,更通過技術躍遷重塑創作邏輯——當量子計算機每秒完成百億次運算、仿生機器人實現自然對話時,科幻創作必須突破既有認知框架,在已實現的“奇跡”之上建構更宏大的未來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