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04年上市的中國蒙牛乳業有限公司(簡稱“蒙牛乳業”,02319.HK)發布的年度報告顯示,2024年營業收入為886.75億元,同比下降10.1%,創上市以來最大營收跌幅;歸母凈利潤為1.05億元,同比減少47.04億元,跌幅達97.8%,創上市以來第二大凈利潤跌幅,僅次于2016年131.73%的降幅。《經濟參考報》記者注意到,從蒙牛乳業業務結構來看,其液態奶占營收比重高達82.4%,而冰淇淋、奶粉和奶酪等其他品類占比僅14.4%,奶粉業務一直是蒙牛乳業的短板。有業內人士認為,過度依賴液態奶單一板塊,凸顯出蒙牛乳業業務結構狀態或“并不健康”。
行業面臨嚴峻挑戰 業務“偏科”弊端顯現
行業人士認為,蒙牛乳業2024年的業務困境,既與國內乳業面臨的多重挑戰相關,也與其業務結構“偏科”、業務品類單一有一定關系。
針對其業績下滑的原因,蒙牛乳業年報稱,2024年全國乳制品行業因原奶供給過剩及需求不及預期,供需矛盾凸顯,整體市場短期內壓力仍存。蒙牛乳業聯營公司中國現代牧業控股有限公司(簡稱“現代牧業”)也在其年報中指出,全國乳業面臨嚴峻挑戰,原奶價格下跌,消費需求低迷,導致奶牛養殖和乳品加工企業效益下滑。
同時,蒙牛乳業還在年報中表示,凈利潤大幅下降是受旗下子公司貝拉米有機食品公司(簡稱“貝拉米”)商譽、無形資產減值及聯營公司現代牧業虧損的影響。蒙牛乳業此前曾表示,上述減值為非現金性質的會計項目,不會對公司運營和現金流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消費者總體消費信心和消費意愿不及預期,行業供需矛盾比較凸顯。”蒙牛乳業現任總裁高飛在2024年8月29日舉行的中期業績發布會上曾指出,行業正面臨供需兩端的壓力。
蒙牛乳業年報顯示,2024年液態奶收入為730.66億元,同比下降11.0%,而液態奶占公司總營收的82.4%。而冰淇淋、奶粉、奶酪等其他品類的營收占比僅為14.4%,分別同比下降14.1%、12.7%、0.9%。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蒙牛乳業業務結構呈現“偏科”特征,液態奶貢獻超八成營收,在原奶需求低迷、價格下跌的大環境下其業績必然會受到較大影響。
“并購雙刃劍”顯現 商譽減值拖累凈利潤
從年報來看,蒙牛乳業2024年凈利潤暴跌的直接原因是,旗下公司貝拉米計提了高達39.81億元的商譽及無形資產減值。
早在2019年,蒙牛乳業以14.6億澳元(較市場估值溢價超50%)的高價收購了貝拉米100%股權。然而,這一曾被蒙牛乳業寄予厚望的澳洲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品牌,始終未能達到預期的市場表現。《經濟參考報》記者綜合研讀蒙牛乳業歷年財報發現,奶粉業務一直是蒙牛乳業的“短板”。以貝拉米被收購前的2018年為例,蒙牛乳業奶粉收入為60.17億元,占其總營收僅8.7%。
在業內人士看來,收購貝拉米是蒙牛乳業完善嬰配粉產業矩陣的策略之一。然而,因貝拉米初期未能通過中國的嬰幼兒奶粉配方注冊,產品無法在國內生產和銷售,導致蒙牛乳業業績持續受到影響。在收購前的2018年,貝拉米營收為3.29億澳元(約合16億元人民幣)。而到了2020年,貝拉米的營收下降到了10.32億元。從2021年開始,蒙牛乳業不再單獨公布貝拉米的營收情況,但從其于2021年、2022年對貝拉米分別計提商譽減值6.21億元、7.42億元來看,貝拉米的經營情況顯然不容樂觀。如今,蒙牛乳業宣布一次性對貝拉米計提商譽和無形資產減值達39.81億元,已成為影響其2024年凈利潤的最大因素。
縱觀蒙牛乳業歷年財報,其營收規模從2016年的537.79億元攀升至2023年的986.24億元,增幅達83.39%。而與此同時,蒙牛乳業商譽規模也在同步“膨脹”,從2016年的45.28億元攀升到2023年的89.52億元,幾乎翻了一番。有行業人士就此指出,商譽高企或是蒙牛乳業“大擴張時代”遺留的一大后遺癥。自2016年9月盧敏放出任總裁后,蒙牛乳業在海內外乳業資產并購上動作頻頻,先后參股或控股現代牧業、中國圣牧、妙可藍多、貝拉米等多家乳業品牌。蒙牛乳業“買買買”戰略雖迅速擴大了集團的商業版圖,但也埋下了商譽“爆雷”的隱患。
《經濟參考報》記者注意到,2024年3月,盧敏放卸任蒙牛乳業總裁,高飛接任。而2024年度報告,也是高飛出任蒙牛乳業總裁一周年交出的首份答卷。年報顯示,蒙牛乳業在企業經營費用上進行了管控,2024年業務經營費用(包括銷售及經銷費用、行政費用等)同比下降8.7%至278.34億元,占全年總營收的31.4%。經營利潤率也有良好表現,同比提升1.9%至8.2%,創歷史最佳水平。部分業內人士據此認為,此份年報釋放出蒙牛乳業將重新審視擴張戰略的重要信號,頗有“拉緊褲腰帶過日子”的意味。
在業內人士看來,蒙牛乳業此次計提減值有助于為公司減負,但后續能否恢復業績正增長仍有待進一步觀察。針對蒙牛乳業后續發展,本報將繼續予以關注。(實習生全燦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