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5年,國際原油價格呈現先揚后抑的態勢。在1月15日達到每桶82.5美元之后,開始震蕩下行。4月4日當周,國際原油市場遭遇2021年以來最劇烈震蕩,布倫特與美國WTI原油雙雙創下逾兩年最大單周跌幅。除了美國關稅政策“靴子落地”效應外,產油國聯盟意外增產也對國際原油市場形成打擊。預計國際原油市場在一段時間內將在雙重壓力下運行。
4月4日收盤時,布倫特原油暴跌6.5%至65.58美元/桶,周跌幅為10.6%;紐約商品交易所輕質(WTI)原油期貨價格原油重挫7.4%至61.99美元/桶,盤中更一度跌破60美元心理關口,周跌幅為10.9%。至此,今年布倫特原油價格已累計下跌13.5%,WTI原油價格累計下跌15.2%。
此前,國際原油市場下行主要原因還是對2025年經濟前景可能放緩的擔憂。在特朗普1月20日就任美國總統后,各方對于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浪潮可能對全球經濟形成嚴重拖累的擔憂越來越深,國際原油市場價格也隨之震蕩下行。
美國近期揮出的一連串關稅“大棒”令各界擔憂,貿易摩擦升級或抑制全球經濟增長,進一步打壓原油需求前景。雖然特朗普關稅政策豁免了油氣進口,但全球貿易戰擔憂導致瑞銀等機構緊急下調2025年至2026年油價預期。
畢馬威專家警告:“關稅爭端將重塑能源與經濟共生關系,需求端面臨系統性重估風險。”花旗投資研究分析師在一份報告中表示:“這些令人不安的關稅調整正值宏觀經濟勢頭已在放緩之際。”
此前,經合組織等國際機構已經下調了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警告稱,不斷升級的貿易戰可能會打擊全球經濟增長,尤其是在經濟增長緩慢的時期,關稅顯然對全球經濟前景構成了重大風險。
正當全球將關注點集中在美國關稅政策時,由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員國和非歐佩克產油國組成的“歐佩克+”召開部長級會議,決定將5月原油產量上調41.1萬桶/日,遠超此前計劃的13.5萬桶/日,相當于突然向市場投放三倍供應量。此前,至3月29日當周,美國石油學會及美國能源信息署庫存分別增加603.7萬桶和616.5萬桶,顯著高于預期,反映美國本土需求疲軟。因此,“歐佩克+”這一政策反轉,尤其是發生在全球庫存高企的敏感時點,改變了市場對原油供應緊縮的預期。盡管聲明強調“增產可能根據市場條件暫停或逆轉”,但市場情緒急速轉冷,觸發拋售。
在兩大重大政策的打擊面前,地緣政治因素對國際油價的支撐效應顯然被抵消而減弱。
下一步,國際原油市場焦點有可能轉向供需基本面。部分分析人士稱,若伊核協議取得進展,額外供給可能進一步施壓油價。若“歐佩克+”維持增產且需求擔憂持續,原油價格或下探65美元,甚至會跌至60美元。當然,如果地緣沖突升級或“歐佩克+”緊急減產也可能支持油價反彈。美國對伊朗、委內瑞拉以及俄羅斯石油采購的制裁措施也會起到收緊供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商品關稅的影響。
根據計劃,“歐佩克+”在聲明中說,俄羅斯、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科威特、伊拉克、阿爾及利亞、哈薩克斯坦和阿曼這八個國家將于5月5日舉行會議,決定6月產量,預計屆時將再度引發市場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