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舉行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指明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重點領域和主要著力點。
金融與實體經濟血脈相連、共生共榮、同向發力。“五篇大文章”既是新發展理念在金融領域的具體體現,也是破解經濟轉型難題、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現實需要。黨中央和國務院明確五大金融方向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突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更指向以金融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關鍵領域。必須聚焦重點做好“五篇大文章”,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和金融強國建設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為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筑牢金融基礎。
以科技金融促進科技創新 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向先進生產力轉化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科技金融以市場化運作為企業科技研發、創新和成果轉化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融資支持。通過服務先進制造業發展和現代化產業體系變革,為科技領軍企業、國家重大項目、“卡脖子”領域等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務方案,能有效支持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加速新質生產力形成。
要優化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找準科技和金融結合點,健全企業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體系,推動知識產權金融發展,促進資金鏈和創新鏈有機融合。增強科創型企業直接融資能力,持續深化注冊制改革,充分發揮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科創屬性優勢,以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促進科創企業直接融資比例提升。豐富科創類企業債務融資渠道,以高收益債券產品全面提升債券市場對科技創新的支持能力。要推動科技金融聚焦重點難點,全鏈條覆蓋新興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構建智能化評估模型工具,依托大數據基礎和智能學習技術引導更多資金進入“專精特新”領域,為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提供有力支撐。
以綠色金融助力低碳發展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綠色金融為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金融支持,核心目標是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解決資源分配代際不平衡的問題。據測算,2060年前實現“雙碳”目標的相關資金需求將超過100萬億元,要充分發揮綠色金融牽引作用,引導資金流向綠色制造業、綠色服務業和綠色能源產業,重點支持綠色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綠色轉型要先立后破,而不能未立先破,這要求科學把握綠色金融服務的節奏和力度,優先支持新能源產業和可再生能源項目,激發社會資本向低碳、節能、可持續方向流動。豐富完善綠色金融產品,重點支持清潔能源、新型交通工具和節能減排技術等市場潛力巨大領域,形成良性循環的綠色金融生態系統。系統建立金融支持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的長效激勵機制,強化數字科技賦能,依托大數據分析為綠色制造業項目提供定制化和精準化的金融服務。健全綠色信息披露機制,積極釋放ESG乘數效應,為全產業鏈綠色低碳發展提供關鍵驅動力。發揮碳金融引領作用,健全碳排放權交易機制,激勵企業降低碳排放,推動清潔技術創新發展。
以普惠金融暢通實體經濟服務網絡 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
新質生產力要求以新供給與新需求高水平動態平衡為落腳點,普惠金融強調金融服務的普遍性和平等性,旨在通過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改善金融弱勢群體和地區的融資困境,以資金供需有效匹配促進社會大生產良性循環。
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應以多層次、廣覆蓋、有競爭力為導向,為中小企業和創新創業項目提供更多融資渠道,打破傳統金融體系門檻和限制,讓更多具有創新潛力的項目獲得資金支持。探索設立普惠金融服務中心,為專注于技術研發和創新的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申請、信用評估、金融咨詢等一站式金融服務,加速高新技術、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等領域新質生產力發展。整合銀行、稅務、市場監管等多部門數據,完善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基礎工程,為金融機構提供全面準確的信用評估信息。推廣供應鏈金融服務,通過核心企業信用為上下游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支持,鼓勵大型企業與銀行合作,建立供應鏈金融平臺,引導資金融入實體經濟循環。在部分地區或行業開展普惠金融創新試點,開發數字普惠金融工具和智能化貸款產品,滿足不同經營主體的多樣化需求,特別是為小微企業和創新型企業提供融資便利。進一步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完善普惠金融政策體系,激發廣大農村和偏遠地區的經濟潛力,確保新質生產力發展成果惠及城鄉每一個角落。
以養老金融服務現實需求 培育發展新業態新動能
新需求牽引激發新供給,新供給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當前,我國正式步入老齡社會,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條件面臨重大變化。養老金融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重要資金支持,引導資金流向智慧養老、健康管理等新興產業,同時也促進了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在養老領域的深度應用。
養老金融與銀發經濟的深度融合,不僅形成健康可持續的產業生態,還激發市場對高質量養老服務和產品消費升級的需求,有助于更好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增強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持續性。推動金融科技在養老服務中的應用,建立智能化養老金融服務平臺,通過智能算法分析老年人消費習慣和偏好,提供定制化理財規劃和金融產品推薦,促進老年人需求與金融服務的精準匹配。推動社區共建養老金融生態圈,通過政府、金融機構、社區組織和科技企業的合作,打造包括智慧社區建設、社區養老保險、社區金融服務中心的全方位養老服務體系。推出跨界融合的養老金融產品,將金融服務與健康管理、文化娛樂等領域相結合,推出健康保險+養老儲蓄計劃,打造結合理財產品與社交娛樂功能的金融社區平臺。集成醫療健康資源和金融服務,通過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智能醫療預約和遠程診療等服務,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和金融支持,促進健康產業與金融服務的深度融合。
以數字金融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 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數字技術是當前金融創新的重要驅動力,數字金融立足數字技術,具有金融和科技雙重屬性,承擔著提升效率、創新服務、支持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使命任務。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優勢,精準提供智能化和定制化金融服務,通過數據協作融合打造智慧金融生態系統,構建與數字經濟相匹配的金融形態。
數據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優質生產要素,應完善數字金融發展中數據確權、定價和交易機制技術標準和規范,充分發揮數據要素推動經濟發展的乘數效應,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轉型升級。研發探索金融大模型,開發智能投顧、智能風控、智能數字信貸平臺等創新產品,根據企業信用風險提供個性化金融解決方案。構建基于物聯網和區塊鏈的智能供應鏈金融平臺,提升供應鏈透明度和效率,利用區塊鏈技術記錄供應鏈各環節的交易數據,確保數據可追溯和不可篡改,減少融資風險。推廣數字人民幣在智能合約中的應用,實現透明化、自動化的合約執行和資金結算。構建開放的數字金融生態系統,連接各類金融機構、科技企業和實體經濟部門,推動跨界融合和協同創新,高效支持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布局建設和發展,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
(作者單位: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