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與發展成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所在。財政和金融作為國家經濟的兩大支柱,其理論與實踐不僅關乎國家治理和宏觀穩定,還直接關系民生福祉和企業發展。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財政金融理論與實踐》一書的出版,為我們提供了基于新時代和新實踐背景下的財政金融思想理論探討和實踐經驗總結。
該書由周穎剛教授和劉曄教授共同撰寫,較為系統地闡述了新時代背景下財政和金融理論與實踐的各個方面。其中,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和血液,這兩者在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財政理論方面,該書主張以人為分析對象,以交易為基本單位,以共同體理論為依托,以制度分析為框架,來構建人本范式的財政學。書中深入探討了如何通過建立現代財政制度來促進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結合,明確指出民生導向是現代財政制度的根本特征,要求將教育、醫療、就業、社保、保障房這些重要的民生問題,作為政府職能及財政投入的重點領域。作者認為:當前需要加快建立以民生福祉為中心、以民生支出為重點、實現發展成果共享的現代財政制度,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時代命題與時代要求。作者進一步提出了許多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如增加財政民生支出總量、注重財政制度建設、優化財政民生支出結構和提高財政民生支出效率等。
金融理論方面,該書將討論放在隨著中國逐漸融入世界金融體系,未來將成為金融大國的背景之下。在此背景下,如何既吸引外資又確保國家的金融安全,不容忽視,全球化變局下的金融開放與金融風險成為一個重要議題。理論上看,金融開放是一把雙刃劍。日趨頻繁的跨境資本流動會導致各國金融市場間的聯動和共振增強,金融周期更易于在全球范圍內傳遞,為資產配置及其風險防范提出挑戰。書中深入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市場的變化趨勢,提出了如何在開放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穩定的策略和方法。
財政金融實踐探索方面,該書不但關注全國性的重大財政金融問題,而且還以福建省為例,研究了新時代財稅金融服務地方經濟的具體問題。財政實踐中,該書特別關注了稅制改革與稅收治理、央地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等重大改革事件。中國經濟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尤其是在數字經濟新時代和全球治理新變局下,需要更重視發揮稅制改革和稅收治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激勵引導作用,由此推動經濟社會實現持續穩定的高質量發展。如何更好地發揮政府和市場、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的各自作用,是新時代的一個重大問題。該書針對性地提出,中國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政府間財政分權改革,以政府間分級治理來適應有效市場的形成,以公共服務提供上的政府分工協調為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創造條件。金融實踐中,該書專門分析了人民幣國際化、制造業融資占比下降、中小企業擔保基金等問題。財稅金融服務地方經濟方面,該書對廈門自貿區境外股權投資及離岸金融業務稅收政策、廈門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機制等問題,都提出了獨到又學理深厚的見解。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關注到現有文獻中涉及福建自貿區的研究較少,對2015年3月掛牌成立的福建自貿區廈門片區如何創新財稅金融政策進行了專題分析。
該書的亮點還在于將中國的財政金融實踐與理論進展,放在黨的百年發展歷程背景下加以考察。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對財政和金融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是與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緊密結合的,這無疑為我們今天的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書中特別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與發展,需要促進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更好結合,特別需要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換個角度看,中國的有為政府是內嵌在現代財稅金融體制中。為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發揮好現代財稅金融體制的功能,既要綜合運用財政金融工具的積極作用,也要密切關注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的協調防控,更要實現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統籌協調。這個結論,是兩位作者關注現實重大問題、基于扎實理論功底提出的深入洞見。
總體而言,該書不僅有助于讀者更好地了解我國財政金融的發展歷程,深化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財政金融理論體系,更為如何發揮好財政金融的功能、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導和建議。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