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主辦的第十屆“中歐思創會”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就中歐如何通過加強合作應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以及全球化和全球經貿關系走向等展開討論。
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表示,面對全球不確定性給經濟帶來的挑戰,中國和歐盟應加強政策溝通協調,增信釋疑,攜手發揮建設性作用。朱光耀指出,當今世界不僅面臨地緣政治挑戰,還有氣候變化、數字經濟發展和人工智能應用等新課題,后兩者在促進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新的考驗,如治理框架和倫理標準的制定,以及中歐如何協調推動相關標準等。他建議,中國需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和部分發達地區與國家協調立場,共同維護全球貿易體系。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管理學與領導力教授濮方可指出,新技術的價值不在于單點突破,而在于通過協同合作釋放其勢能。同時,面對中歐關系乃至全球關系的持續演變,中國和歐洲之間應持續保持深度融合的紐帶關系。濮方可表示,越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越需要以創新思維來找到解決方案。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法國依視路會計學教席教授、副教務長許定波指出,全球化依然充滿活力,要理性看待國際競爭與合作關系。全球貨物與服務貿易總量仍在持續增長,但增長率波動性顯著加劇,這需要引起警惕。許定波進一步闡述了對全球化的看法。他認為,任何國家,其挑戰主要源于內部而非外部或地緣政治及貿易問題;盡管當前存在逆流,但全球化已帶來諸多積極成果;全球化推動的競爭是創新、技術與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蘭小歡系統闡述了中國制造業的在全球產業鏈變局中的獨特優勢,并揭示了支撐中國產業升級的底層邏輯。他指出,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占據重要地位。當前,全球產業鏈正在重組,判斷未來制造業在全球的重組趨勢,核心應關注中國制造業的優勢是什么。他強調,中國通過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分工,形成了獨特的“學習型網絡”——從零部件制造切入,逐步內化技術參數與生產經驗,最終實現自主創新突破。他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指出中國工廠已突破傳統規模經濟邏輯,通過產業集群實現“小批量、多批次”的柔性生產,而這種動態規模效應,是多數國家難以復制的。(金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