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和國內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特別是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果斷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讓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進一步彰顯、完整產業體系支撐更加有力。改革紅利的持續釋放,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進中提質,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需求端穩步復蘇 外需較快增長
需求端呈現消費回暖、投資優化、外需向好的積極態勢。在政策支持、市場韌性和結構升級的共同作用下,總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消費穩步復蘇。202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實際增長3.5%。部分基本生活類和升級類商品銷售增勢較好,特別是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持續顯效,全年汽車報廢更新超過290萬輛,置換更新超過370萬輛,帶動汽車銷售額9200多億元;超過3600萬名消費者購買了八大類家電產品5600多萬臺,帶動銷售額2400億元;限額以上單位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體育娛樂用品類、通訊器材類、糧油食品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12.3%、11.1%、9.9%、9.9%。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成效也在向供給端傳導,有力帶動相關行業加快發展。線上消費較快增長,全國網上零售額比上年增長7.2%。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6.5%,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6.8%。
投資質量持續提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3.2%,增速相對穩健。第二產業投資增長強勁。制造業作為實體經濟的基礎,投資增長9.2%,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高技術產業投資快速增長,同比增長8.0%,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7.0%和10.2%,高技術制造業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39.5%、7.1%;高技術服務業中,專業技術服務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30.3%、11.4%,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注入強勁動能。基礎設施投資也穩步增長,特別是水利管理業、航空運輸業和鐵路運輸業的投資為提升我國的基礎設施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注入新動能。
進出口較快增長。我國進出口增長總體平穩、結構優化、亮點紛呈。2024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43.8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充分彰顯我國外貿的強大韌性。出口產品結構繼續優化升級,機電產品作為我國出口的主導產品,去年出口增長了8.7%,占出口總值的比重達到59.4%。其中,高端裝備出口增長超過四成。集成電路出口成為出口額最高的單一商品,同比增長17.4%。貿易伙伴更加多元,與主要貿易伙伴關系穩健,美國仍是我國最大出口市場,歐盟成為最大進口來源地,與東盟、日韓等地區的雙邊貿易額也保持穩定增長。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進出口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50%。“國貨潮牌”在世界各地刮起了“中國風”,我國品牌國際影響力積極提升。
供給質量持續提升 結構積極優化
我國經濟供給端呈現創新引領、結構優化、效率躍升的積極態勢,科技創新突破、產業升級提速、要素配置優化、綠色轉型深化,供給體系質量顯著提高,總供給和總需求匹配性繼續提升,供給端的內生增長動力不斷增強。
農業生產形勢積極向好。糧食總產量歷史性突破1.4萬億斤大關。糧食播種面積增加、單產提高。畜牧業也保持了平穩發展,豬牛羊禽肉的產量繼續呈現增長態勢。中國人自己的飯碗端得更穩,糧食安全的根基更牢。
工業保持量穩質升態勢。工業特別是制造業和實體經濟延續高端突破、創新引領、綠色轉型、區域協同的發展勢頭,實現了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差別性政策精準有效,產業結構保持優化,科技自立自強基礎更加雄厚,傳統產業不斷煥發新活力,新興產業持續構筑新優勢,工業“壓艙石”作用更加凸顯。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5.8%,其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7.7%,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9%,增速分別快于規模以上工業1.9、3.1個百分點。分產品看,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產品產量分別增長38.7%、22.2%、14.2%。工業體系全要素生產率持續提升、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
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服務業呈現規模擴大、結構優化、創新活躍、普惠共享的積極態勢,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通過綜合施策、技術賦能和模式創新,傳統服務業加速升級,新興服務業爆發增長,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生活性服務業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2024年服務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5.0%。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9%、10.4%、7.0%、6.4%。2024年我國服務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6.2%,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6.7%,比上年上升0.4個百分點,服務業繼續發揮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作用,在穩增長、調結構、促就業、惠民生中的核心作用進一步凸顯。
宏觀調控積極適度 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面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不利影響的加深,特別是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等挑戰,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沉著應變、綜合施策,有效對沖下行壓力,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防風險之間取得動態平衡,為我國經濟回升向好提供積極政策空間。
實施靈活適度、精準有效的貨幣政策,流動性合理充裕,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央行綜合運用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逆回購操作、再貸款、再貼現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投放流動性,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釋放長期流動性約2萬億元。積極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利率、逆回購操作利率,繼續推動存款利率市場化,兩次下調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引導市場利率下行,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2024年末,廣義貨幣(M2)余額增長7.3%;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同比增長7.6%;社會融資規模存量超408萬億元,同比增長8%。合理充裕的流動性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活力。同時,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持續發力,通過總量和結構的雙重調控,引導增量貨幣流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助力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實施適度加力的積極財政政策,優化政策工具組合,財政政策空間積極拓展。2024年安排財政赤字比上年年初預算增加1800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安排增加1000億元,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萬億元,用于解決一些重大項目建設資金問題。同時,大力優化支出結構,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財力保障,嚴控一般性支出,加大對地方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適當向困難地區傾斜。進一步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中央財政在落實好存量政策的同時,針對形勢和壓力又及時推出系列增量政策,按照中央政治局決策部署,在加快落實已確定政策的基礎上,圍繞穩增長、擴內需、化風險,陸續推出一攬子有針對性增量政策舉措,特別是推出政策“組合拳”,推動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從14.3萬億元大幅降至2.3萬億元,通過展期、降息大幅度減輕化債壓力,使得地方可以騰出更多精力和財力空間來促發展、保民生。
民生事業穩步改善,社會預期積極向好。全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居民收入繼續增加,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義增長5.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1%,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鎮。2024年末我國城鎮化率達到67%,比上年末提高0.84個百分點。多部門聯合發布了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政策,疊加之前各地出臺的一系列樓市政策利好,房地產市場呈現回暖跡象。各方面積極因素持續增加,有效提振了社會信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摩根大通、花旗集團等國際商業機構都上調了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值,我國經濟復蘇態勢超出國際社會此前預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同時必須看到,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力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我們要正視困難、堅定信心,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穩定預期、激發活力,我國經濟一定能夠保持持續回升向好的發展態勢。
(作者系東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