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中國工人出版社在北京召開“全面深化改革與中國式現代化”——中國改革開放史料叢書出版座談會。會議發布了《中國改革開放史料叢書》,與會專家圍繞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討論交流。
緊扣中國式現代化主題全面深化改革
國務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禮群表示,要永遠銘記改革開放歷史,永遠把握改革開放規律,助力繼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當前,面臨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面臨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的新期待,面對時代發展的新要求,需要汲取改革開放歷史智慧,弘揚改革開放偉大精神,把握改革開放科學方法,在新征程上更好地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錫文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改革始終是以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目標導向。中國式現代化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指導和實踐遵循。在農業農村發展領域,要強調依靠雙層經營體制發展農業,這是最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經營體制。一是要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的基本制度,二是要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地位,三是要強調穩定土地承包關系。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提出是解放思想的成果,是改革開放通過實踐探索得到創新、得到認識統一的成果。要深刻總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成和發展,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劉偉表示,發展提出問題,改革為解決發展問題提供辦法,這是改革與發展的重要關系。發展障礙越多、矛盾越尖銳、從政策層面解決局限性越大的時候,對改革的需求就越迫切,就要推動更深層次改革。中國式現代化面臨著空前的機遇,但也面臨空前挑戰,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生產關系全面改革和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需要推動新一輪更全面、更深入的改革。
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曹遠征認為,現代化進程不僅是工業方式取代傳統農業方式,更重要的是制度變遷。我國的改革就是由過去計劃引導的、以國家為主的、以國營企業為代表的國家工業化轉變為市場引領的、各種經濟成分參與的、市場工業化的進程;開放就是把工業化進程納入到全球化的進程中。進入新階段,不僅要進行經濟領域改革,還要推進社會領域改革。
堅持和發展基本經濟制度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表示,我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新時代,需要繼續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使中國經濟持續、穩定、高質量發展。當前,要圍繞解決四個問題加大改革力度。一是圍繞需求不足,改革宏觀管理體制;二是圍繞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完善資源配置體制改革;三是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化教育、科技和人才體制改革;四是圍繞高水平開放,發揮制度型開放的引領作用。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林兆木認為,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新論斷、新部署,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要求全面貫徹“兩個毫不動搖”;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要求全面貫徹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以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莫榮指出,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新時代新征程就業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要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不斷增強廣大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此,要做到八個堅持:堅持就業作為民生之本,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堅持依靠發展促進就業,堅持擴大就業容量和提升就業質量相結合,堅持突出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堅持創業帶動就業,堅持營造公平就業環境,堅持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卓元指出,隨著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要轉向建立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方面改革的文章還很多。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的改革舉措需要很好落實,包括自然壟斷行業競爭性業務放開的問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保障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還面臨很多堵點和難點,這就要求通過改革和開放建立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一是深化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二是進一步構建高標準的市場體系,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三是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和人才體制改革,這是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的制度體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原所長王微認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核心是解決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商品、人員、要素自由流動與自由配置,需要把握制度演進的規律和內在機理,把握發展的現實需求,把握制度的先進性。為此,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加快要素市場發展,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自覺將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學習了解改革是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要加強改革開放史教育,把握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歷史需求和發展邏輯。了解改革開放史是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力。要學習理解改革開放史,增強改革的自覺和主動。青年之問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之問,要將改革開放史走進千家萬戶,走進課堂。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穆榮平認為,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需要制度和政策調整。在科技領域,從科技政策到創新政策,從創新政策到未來的創新發展,要把創新和發展目標過程、結果系統耦合起來,使改革目標更清晰。
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劉興華指出,只有深入了解改革開放歷史,才能順利創造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未來。要深入研究改革開放的時代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全面深化改革要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