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行為,促進互聯網貸款業務健康發展,銀保監會日前發布《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下稱《通知》),從履行貸款管理主體責任、完善貸款資金管理、規范合作業務管理等多方面,進一步細化明確了商業銀行貸款管理和自主風控要求。業內人士表示,此次《通知》態度較為積極,將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存量業務過渡期延至2023年6月30日,較好平衡了加強監管和促進創新的關系,將推動互聯網貸款業務平穩高質量發展。
存量業務過渡期延長一年
記者注意到,加上此次《通知》,快速發展的互聯網貸款在過去兩年三度迎來文件規范。
2020年7月,銀保監會印發《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其中提出按照“新老劃斷”原則設置兩年的過渡期,即到2022年7月。2021年2月,銀保監會發出《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對《辦法》進行細化和修正,從聯合貸款出資比例、集中度、限額管理等三個方面設定嚴格的定量指標,并嚴控地方法人銀行跨區域經營,大幅度收緊互聯網貸款業務政策要求。
“此次發出的《通知》,既肯定了互聯網貸款在服務中小微企業融資和居民消費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又指出了貸款主體責任不到位、過度依賴外部合作等方面的不足,著重細化了明確貸款管理和自主風控要求,提出規范外部合作,并延長過渡期一年至2023年6月,總體而言,有利于進一步規范互聯網貸款市場競爭秩序,促進互聯網貸款業務高質量發展。”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
董希淼認為,延長過渡期是《通知》的亮點之一。較長的過渡時間,有助于市場機構有序整改、平穩過渡,確保互聯網貸款對實體經濟服務力度不減。
談及整改期限的延長,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指出,近兩年,疫情反復和經濟環境等因素對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整改進程造成了一定影響。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部分商業銀行的互聯網貸款業務特別是合作貸款業務面臨到期合規的壓力。為審慎推進整改、創造更好條件,避免因業務停辦產生收縮效應影響小微企業和居民融資需求,同時綜合考慮商業銀行與合作機構整改進度、業務連續性以及與征信規定銜接等因素,有必要對過渡期作出統籌安排。
“《通知》對前期已發布的互聯網貸款相關規定作了部分細化要求,尤其是針對整改過程中信息管理、資金管理、合作規范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等薄弱環節作了更清晰明確的規定,有助于更好地推動互聯網貸款業務規范開展。”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表示。
整改期限的延長,基本符合市場預期。一位從事助貸相關業務的金融科技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此次《通知》內容更多壓力在銀行側,包括貸款審批、發放、資金監測等。
多領域提出新要求
除延長過渡期外,《通知》在履行貸款管理主體責任和強化信息數據、資金管理以及業務規范等方面也提出了新要求。
例如,《通知》要求,互聯網貸款涉及與合作機構開展營銷獲客、支付結算、信息科技等合作的,商業銀行應加強核心風控環節管理,不得因業務合作降低風險管控標準。
商業銀行應當規范與第三方機構互聯網貸款合作業務,對共同出資、信息科技合作等業務分類別簽訂合作協議并明確各方權責,不得在貸款出資協議中摻雜混合其他服務約定。
合作機構及其關聯方違法違規歸集貸款資金、設定不公平不合理合作條件、未依法依規提供貸款管理必要信息、服務收費質價不符,或違反互聯網貸款其他規定的,商業銀行應當限制或者拒絕合作。
“銀行在互聯網貸款發展特別是聯合貸款業務中不應做‘甩手掌柜’,應切實加強對貸款的管理,獨立自主風控,不得將核心環節外包。同時,要規范外部合作,不與資質低、口碑差的機構合作。”董希淼強調,在互聯網貸款業務中,金融機構與消費者信息不對稱問題更加突出,加強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尤為重要。因此,銀行應全面真實地披露互聯網貸款息費水平,杜絕捆綁消費、暴力催收,推動互聯網貸款可持續發展。
被多方關注的互聯網貸款綜合融資成本問題也在《通知》中被正式提及。此前,《辦法》要求互聯網貸款應明示年化綜合資金成本。此次《通知》提出,商業銀行應當充分發揮助力普惠金融的積極作用,定期評估合作發放互聯網貸款的綜合融資成本。
“對互聯網貸款利率定價,須統籌考慮各項成本、客戶違約風險和微利等綜合因素,注重各方平衡。單純片面追求高利率或者低利率,均不利于互聯網貸款業務的持續開展。”招聯金融總經理章楊清建議,互聯網貸款可以以更契合市場的“LPR+”方式為參考,即“客戶終端貸款利率定價=資金成本(LPR基礎上浮動的融資成本)+風險損失成本(決定服務客戶群體范圍)+整體運營成本(含流量獲客、平臺運營等)+可持續經營的微利空間”。
“互聯網貸款客戶終端年化利率應保持在24%以下,并繼續下行。互聯網貸款從業機構應嚴格執行人民銀行的要求,全面、準確向客戶展示年化利率,主動接受價格監管,逐步降低客戶綜合融資成本。”章楊清說。
數字化轉型提升服務質效
作為傳統線下貸款的重要補充,互聯網貸款有利于更便捷地滿足企業和居民合理的融資需求,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不斷提高金融便利度和普惠覆蓋面。尤其是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可以服務傳統金融渠道難以觸達的客戶群體。
據銀保監會披露數據,截至2021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互聯網貸款余額5.75萬億元,同比增長21.8%。其中用于生產經營的個人互聯網貸款和企業流動資金互聯網貸款同比分別增長68.1%、46.3%。
為持續提升金融服務質效,《通知》提出,商業銀行應當在統籌經營管理規劃基礎上,穩妥推進數字化轉型,立足自身定位精準研發互聯網貸款產品,增加和完善產品供給,提高貸款響應率,優化貸款流程,充分發揮互聯網貸款在助力市場主體紓困、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優化消費重點領域金融支持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董希淼表示,總體來看,《通知》將有助于互聯網貸款占比較高、自主風控能力較強的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及較為規范的互聯網平臺提升發展質量。同時,部分銀行與外部機構合作的聯合貸款、助貸產品應進行流程重構。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