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初以來,通貨膨脹成為美國宏觀經濟的突出問題。不少美國經濟學家、美聯儲官員和拜登政府官員認為,美國通脹高企是“暫時的”(transitory),隨著受疫情影響的低基數效應減弱和供應瓶頸緩解,美國通脹壓力將得到緩解。然而,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供應瓶頸持續的時間比普遍預期的更為持久,美國通脹高企的現象至少會持續到明年上半年,用 “暫時論”描述美國通脹似乎不再適宜。
美國衡量通脹的常用指標是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和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PCE)。從CPI同比漲幅來看,已連續5個月超過5%;從PCE同比漲幅來看,已連續4個月超過4%,都遠遠超過新冠疫情暴發之前1.9%左右的通脹水平。
美國高通脹“暫時論”的支持者主要有三大理由:一是,在去年疫情暴發初期基數較低,但隨著時間推移低基數效應會消失,通脹率將會回落。二是,目前高通脹主要是由供應短缺導致的少數物價大幅上漲推動,尚未出現廣泛的物價上漲。隨著供應瓶頸緩解,物價將會回歸正常水平。三是,美國長期通脹預期大體保持穩定。
然而,美國物價上漲并不局限于供應鏈中斷的少數制造業和疫情后重新開放的服務業,更為廣泛的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推升了通脹水平。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追蹤的9種主要通脹指標均顯示,過去兩年美國平均潛在通脹水平已超過2%的目標,過去6個月潛在通脹超出目標水平的幅度更大,這表明廣泛的通脹壓力正在集聚。摩根士丹利高級經濟學家羅伯特·勒澤納指出,占美國CPI指數權重約三分之一的住房租金價格9月大幅上漲,說明美國通脹具有重要支撐力量,未來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通脹或將保持堅挺。
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行長拉斐爾·博斯蒂克更為擔心的是,供應瓶頸和物價上漲持續的時間越長,消費者和企業的通脹預期改變的可能性越大。這種預期可能會自我實現,推動物價加速上漲。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月消費者對未來三年的通脹預期中值升至4.2%,為2013年開始這項調查以來的最高水平。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的調查數據顯示,10月初企業對未來一年通脹的預期穩定在3.1%,為2011年開始這項調查以來的最高水平。
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認為,美國通脹高企的壓力至少會持續到明年。《華爾街日報》本月進行的調查顯示,經濟學家平均預計今年12月美國通脹率(以消費者價格衡量)為5.25%,到明年年中回落至3.4%,明年底進一步降至2.6%,仍然高于2%的通脹目標。大和資本市場美國首席經濟學家邁克爾·莫蘭稱,這是由供應鏈瓶頸、就業市場收緊、超寬松財政和貨幣政策共同釀成的“完美價格風暴”。
如果經濟學家的上述通脹預測得到證實,美聯儲將不得不從明年開始啟動加息以抑制通脹飆升,早于市場此前預期的2023年,這將給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復蘇又增添了新的不確定性。
博斯蒂克認為,用“transitory”(暫時的)描述美國通脹已不合時宜。他建議用“階段性”(episodic)來描述疫情引起的價格波動,這意味著物價與疫情高度相關,最終會隨著疫情結束回歸到正常水平,但這一階段不會很快過去。(高攀)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