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物聯網集群成為全國物聯網產業先行者;徐州工程機械集群“十三五”期間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10%;南京新型電力裝備集群企業擁有多項世界第一的核心關鍵技術……制造業產業門類齊全、規模全國領先的江蘇,正加快產業、企業、技術、人才和品牌集聚,重點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13個重點先進制造業集群,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集聚強勁動能。著眼未來,江蘇將堅持創新引領,打造優勢產業鏈,以先進制造業集群為總抓手,在產業“高原”之上再攀“高峰”。
多領域開花 先進制造業集群勢頭強勁
在南京新型電力(智能電網)裝備集群,超過1000家企業在這里聚集,市內產業鏈配套率達95%。集群龍頭企業南瑞集團打造的張北柔性直流電網工程在技術上創下12項“世界第一”,未來將助力北京冬奧會實現100%綠色電力供應。長三角新型電力裝備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正在推進,南京將聯合長三角其他城市,共同打造世界級新型電力裝備先進制造業集群。
從提升產業鏈配套率、引領行業技術發展,到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南京新型電力(智能電網)裝備集群正蓬勃壯大,成為產業結構優化、提升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中堅力量。2019年,集群規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480億元,同比增長10%,在智能電網產業全國排名第一。
“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實現區域協同創新是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的初衷與不變的追求。下一步集群將深入研究智能電網領域關鍵環節核心技術,推動全產業鏈共同發展,助力產業發展和區域協同創新水平躍上新臺階。”江蘇省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秘書長施新春說。
南京新型電力裝備集群是江蘇先進制造業強勁發展的縮影。放眼江蘇全省,徐州工程機械集群“十三五”期間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10%,成為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千億俱樂部的兩大集群之一。無錫市物聯網集群擁有2000多家企業和2800多億元的產值,成為物聯網產業的先行者……近兩年,在工信部組織的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初賽中,江蘇無錫物聯網、徐州工程機械、蘇州(無錫、南通)高端紡織等9個集群成功入圍,占比1/5,數量居全國首位。
在江蘇看來,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制造業必須擔當主力,加快培育競爭力強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是江蘇制造強省的重要突破口和發力點。2018年,江蘇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指導意見》,遴選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工程機械、物聯網等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重點培育,目前已配套各類政策文件51個,形成集群培育的“1+N”政策體系;推進“百企引航”“千企升級”行動,培育領軍企業和“隱形冠軍”;開展高層次人才培養,豐富人才供給……有效形成了聯動聚力支持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打造產業“航空母艦”的工作機制。
一攬子創新舉措為江蘇應對產業鏈挑戰、打造制造業新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贏得了先機。2019年,江蘇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占全省規模工業30%以上,節能環保、集成電路、醫藥、新能源、海工裝備等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一,多個細分行業發展水平處于全國領先地位,集群規模實力、地位作用、創新活力、引領效應有了顯著提升。
完善產業鏈條 構筑創新發展動力源
特色鮮明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正成為“吸鐵石”,加速吸引重點產業項目落地,從產業鏈“補短板”和“鍛長板”兩端發力,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日前徐州市簽約48個高端裝備與智能制造領域相關項目,總投資額101億元。此舉將進一步完善工程機械集群產業鏈布局。近年來,徐州實施精準招商等措施,已引進霍尼韋爾電機驅動及控制研發和制造基地、飛宇機械工程車底盤、特佳高端工程機械零部件研發制造基地等33個工程機械及關聯產業項目,產業集群集聚更具規模。
“先進制造業集群在維護產業鏈安全性穩定性、提升產業鏈競爭力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徐州市副市長趙興友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徐州正加快布局和招引世界頂級的工程機械研發中心、全球知名的工程機械關鍵零部件制造商等,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加快制造業邁向中高端。同時進一步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推動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打造重點創新平臺,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發展能級。
江蘇積極加大集群項目支持,搶占先進制造業發展制高點。記者獲悉,目前江蘇省每年80%以上的轉型升級引導資金、科技計劃資金、戰略性新興產業資金用于支持13個集群發展。其中工信廳今年支持集群培育項目287個,安排資金20.7億元,占比90.4%,比去年提高7個百分點。
以集群創新需求為導向,江蘇正著力構建先進制造業集群創新發展體系。通過政府支持、股權合作、成果共享的市場化運作機制模式,分集群分層次推進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已成功獲批先進功能纖維、集成電路特色工藝及封裝測試兩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并積極推進7個省級試點、27個省級培育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
與此同時,各類創新要素正在有效整合,一批創新型企業加速崛起,構筑集群創新發展的“內在基因”。在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集群,誠邁科技推出UOS統一操作系統,推動國產軟件從“能用”向“好用”邁進;硅基智能在語音識別等技術領域突破核心技術,廣泛應用于金融、教育等行業;“中軟國際—華為云創新中心”為中小型企業提供全棧上云服務,大幅降低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創業創新成本。
放眼未來 打造先進制造產業高地
展望“十四五”,江蘇把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作為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的重要方向。
一直以來,作為傳統制造強省,江蘇制造業集聚、集群化發展優勢明顯,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具備良好的基礎條件。“但不可否認的是,全省制造業集聚度還不高、領軍企業還不夠多、品牌影響力不夠強,‘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比較明顯。”江蘇工信廳二級巡視員周毅彪表示。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鞏固優勢、塑造未來競爭力,實現新跨越,必須發揮集群在推動產業集聚和協同融合發展中的綜合優勢,聚焦重點領域,培育一批優勢產業鏈,壯大一批國際領先的行業龍頭企業、單項冠軍企業,打造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高地。”周毅彪說。
日前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勾勒出具體的路線圖: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
江蘇的目標也進一步明晰:力爭到2025年,前沿新材料、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等9個集群在全球產業鏈分工和價值鏈中地位明顯提升,新型電力裝備、工程機械等4個集群具有全球創新引領能力,綜合影響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同時構建企業主導創新體系,創建3-5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智能制造整體達到國際水平。積極對接融入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持續提高開放合作水平。
山東海化集團,被中海油集團旗下的中海石油煉化有限責任公司收編十一年,不僅未能“背靠中海油集團這棵大樹,搭上石化和海洋化工新興產業高速發展的快車”,反而一落千丈。
近年來,浙江省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與本省民營企業一樣,勇于變革創新,敢于爭先進取,擁有了與國際頂尖企業一較高下的能力。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