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普遍下調了世界經濟和主要經濟體今明兩年的增長預期。IMF新任總裁格奧爾基耶娃稱之為“同步放緩”。這個表述并不是出于修辭考慮,而是對各主要經濟體深度咬合、同頻共振、增長前景同步承壓的精確描述。
由此,關于世界經濟會否再度陷入危機和衰退的討論進一步升溫。作為在十多年前全球金融危機治理中貢獻卓著的重要力量,中國在危機防范與處置方面的角色和方案分外引人關注。
近年來,在歐美日等發(fā)達經濟體出于為改善經濟頹勢或防范衰退風險的考慮,愈發(fā)依賴貨幣寬松政策,而非有意義的結構性改革。某些危機時期的權宜之策,成了一些國家手中的“常備藥”,帶動眾多經濟體不斷跟進。
這種外部寬松浪潮如果以無序狀態(tài)泛濫,很可能帶來各國政策彼此掣肘沖銷、貨幣競爭性貶值、資產泡沫化加劇等問題,從而增加中國財政貨幣政策拿捏難度和對外政策協調的復雜度。
經濟頹勢通常會帶來保護主義增加、資金無序流動、市場扭曲等異象,在此背景下,中國也面臨持續(xù)開放與防控風險之難。
中國持續(xù)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疏通資本市場融通渠道的開放行動,無疑會極大提高中國市場的魅力,吸引全球投資者積極發(fā)現中國紅利、填補估值洼地,但也會帶來更多國際熱錢入場,放大輸入性金融風險,極大增加管控難度。近期,富時羅素、標普道瓊斯、摩根大通等積極把中國股債納入其指數的行動就很有代表性。
固然,相較于上一次危機,中國處于更高發(fā)展階段,擁有更雄厚的實力和更大的國際話語權,但中國的開放邊界也相應推進到了更廣泛的未知區(qū)域。今后擴大開放舉措的每一步,風險都將如影隨形,考驗著中國對相關開放舉措的前瞻性、控制力和應急處置能力。
保護主義與外需不振之難是中國面臨的顯著現實挑戰(zhàn)。保護主義及其引發(fā)的國際經貿爭端,可能是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最大單一威脅。IMF《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對此不吝筆墨,給予定量分析,著重警告。
受制于經貿摩擦、經濟預期暗淡、負利率陷阱、人口老齡化等因素,歐美等中國主要貿易伙伴預計將陷入需求不振的困境,今后大概率會成為拖累中國經濟的外在因素。可以想見,歐美方面的節(jié)流收縮趨勢,會顯著增加中國對外經貿合作的開源壓力。
盡管遭遇三大難題,中國在巨大的外部壓力下,國內“六穩(wěn)”措施仍然成效斐然,前三季度經濟增速成功穩(wěn)定在調控目標區(qū)間內。今后,中國還要堅持以創(chuàng)新、開放、合作為特征的內外政策方略,在危機中抓住機遇,實現與經貿伙伴合作共贏的美好愿景。
?
業(yè)內人士認為,部分小企業(yè)倒閉的情況并非2019年首次出現,2014年曾有2000家房地產企業(yè)關門。房企破產數量被關注,顯示出市場對房地產企業(yè)資金鏈的擔憂。
這家央企帶動了中國技術、標準、裝備、制造的“出海”,目前正加速朝著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研發(fā)、投資、建造、運營一體化的世界一流企業(yè)進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