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中興,后是華為,再是大疆,美國發起了一場與深圳市南山區粵海街道辦之間的戰爭。”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加劇之際,特區新城深圳南山區粵海街道莫名“火”了起來,有網友甚至戲言:美國貿易糾紛的對手,竟然是小小的粵海街道。
粵海街道憑什么這么“牛”?記者近日走訪粵海街道一探究竟,原來,今年以來被美國盯上的幾家中國科技企業,包括華為、大疆、中興等,都曾經是或當下仍然位于深圳市南山區粵海街道辦科技園社區的管轄范圍內。這個小小的街道聚集了當今世界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產業集群,GDP產值富可敵國。
藏龍臥虎的粵海街道。資料照片
灘涂之上的“牛”街臥虎藏龍
漫步粵海街道,仿佛走入現代建筑博物館:造型各異的摩天大樓在粵海街道鱗次櫛比,從招牌上就能認出當今許多站在時代浪尖上的科技公司:華為、大疆、中興、金蝶軟件、邁瑞……
粵海街道完全顛覆了記者以往對街道的認識,這個走出了數百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和一大批上市公司的街道,擁有的企業園區超過169個,產業樓宇超過318棟,轄區內近萬家企業中,“規上”企業就有1107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近千家。這些登陸A股、港股、美股的深圳企業,正在利用全球資本創造著“中國模式”。
其實,光鮮亮麗的背后,僅僅在20多年前,粵海街道還是一片空曠的“爛泥塘”。成立于二十世紀90年代初的粵海街道辦,因境內有地處粵海之濱的粵海門村而得名。街辦所處區域都是靠近海岸的灘涂,大雨過后或者海水漲潮,街道轄區的不少地方就會被淹沒。
如今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高校和科研機構聚集區、現代服務業聚集區、新型高端社區聚集區,都是從粵海街道的灘涂上神奇地“生長”出來的。如今的粵海街道既是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核心區域,集中了一大批國際知名高新企業,又匯聚了萬象天地購物中心、百老匯文藝院線、誠品書店等深受年輕人追捧的文化品牌,還是深圳大學所在地。
走在粵海街道,蜚聲中外的上市公司隨處可見。面積不到18平方公里的粵海街道轄區內,近年來已孵化上市公司87家,創造了2509億元GDP,躋身全國“城市”百強。這里上市公司總市值達4.85萬億元,可輕松排在全國省市第5位;還擁有中國恒大、華潤置地、騰訊音樂、邁瑞醫療、中興通訊等5家千億市值公司和大族激光、深信服、金蝶國際等近20家百億市值公司。
而粵海街道所屬的深圳南山區,更是全國科技創新的標桿地區,區里有海內外上市企業157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超過7000件,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達4.71%,被譽為我國最具“硅谷氣質”的城區。藏龍臥虎的粵海街道則占了南山區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深藏著叫板全球的實力。這里人均GDP約為6.32萬美元,排名世界第12,接近同為高新區的美國硅谷的一半。
科技創新讓“牛”街“牛”氣沖天
開車10分鐘就能逛一圈的粵海街道,如今因何“牛”氣沖天?坐擁全國數一數二的科技園,頂尖領先的全球科創力量就是其實力所在。粵海街道上之所以有那么多科技企業和上市科技公司,歸根到底還是其轄區內有一個實力超群的國家高新區,讓眾多知名科技公司在10多平方公里的區域內高密度聚集。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后,深圳開始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明確提出要“以高新技術產業立市”為目標,希望改變以“三來一補”為主的產業結構。1996年,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在南山區應運而生。早期,政府投入幾十億在園區招商引資,飛利浦、微軟、三星等外企以及華為、中興、長城等公司依次落戶。
灘涂之上,“亮”起了科技之光。20多年間,在這塊1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后走出了華為、騰訊、中興、大疆等一大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軍企業。當地人口中的“南山科技園”也迅速成長為國家科技部“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發展戰略的6家試點園區之一,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亞太經合組織開放園區、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和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等。
粵海街道所在的南山區也形成了明顯的科研和產業優勢。騰訊、邁瑞醫療、長城計算機等近千家科技創新企業的產業優勢,讓南山區崛起為實打實的中國“硅谷”,2018年南山區在中國百強區中排名第一,區域科技孵化能力也排名全國第一。粵海街道也厚積薄發,實力出鏡。截至2019年6月,南山區156家上市公司中,超過半數在粵海街道,南山區培育的14家獨角獸企業中,9家在粵海街道。
粵海街道還是芯片企業云集的重鎮,除了中國芯片領域的優質企業外,一些國外的芯片巨頭也將中國辦事處設在這里。美國高通公司的中國辦事處就設在了粵海街道,與之相鄰的還有蘋果中國辦事處、英國移動終端芯片巨頭ARM(中國)總部、圖形處理器公司英偉達、臺灣芯片設計廠商聯發科和臺灣瑞昱半導體等。此外,空客亞太地區唯一創新中心、蓋姆石墨烯研究中心、霍夫曼先進材料研究院、中日電熱廠、珀金埃爾默公司等也云集粵海街道。
“牛”街之基礎研發與高新人才短板
粵海街道是南山區科技創新和總部經濟的重要區域,目前總部經濟形態已經呈現,科技創新領域也積累了豐富的資源和基礎。作為南山區中心城區,在經濟發展取得輝煌成果的背景下,粵海街道也遭遇了嚴重的“城市病”:企業密集、管理人口多、交通擁堵嚴重、公共服務不足等。
與此同時,粵海街道、南山區甚至深圳市,還都面臨著基礎研發薄弱和高新科技人才缺乏的短板。與國內一些大城市相比,深圳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礎還不夠雄厚,“雙一流”高校缺乏、科研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需要加快建設國際化開放式創新型高等教育體系,實現高等教育規模與質量雙提升。
為加速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區,深圳市聚焦瓶頸難題,近年來市財政對高等教育投入年增長在20%以上,今年的預算更是高達174億元,僅次于京滬。全市辦學規模大幅增加,2018年全市高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數超10萬人,比2010年增長一半多;師資水平明顯提升,全市高校6000多名現有專任教師中62%具有博士學位,比例居全國前列,全職兩院院士目前有26名,高校已成為深圳市高層次人才的最大蓄水池。深圳市還成立了10個諾貝爾獎實驗室,引進全球頂尖科學家。
深圳市市長陳如桂透露說,去年深圳市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4.2%,位居全球城市前列。現在深圳市擁有的科技型企業超過7萬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近1.5萬家,新經濟占經濟總量比重超過60%。去年深圳的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的經濟總量達到25%,規模占全國的1/6。
事實上,今天的深圳已經構建起了全球較為完整的電子信息產業鏈,成為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重要基地。當前,以信息技術為引領的高科技產業和知識經濟正在主導世界經濟的發展,深圳市搶抓機遇,率先開展了5G商用試點,全面構建5G生態系統,廣泛應用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建設面向未來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著力打造萬物互聯、萬物感知、萬物智能的一流智慧城市。
作為我國對外貿易最為活躍的地區,深圳市的出口貿易規模也連續26年在內地城市中居首位,去年“中國外貿百強城市”排名,深圳市名列榜首。粵海街道上的大多數科技公司市場都在海外,成為對外貿易的主力軍。粵海街道優越的科研條件和便利的貿易環境,吸引著一些金融和科技產業的頂級公司紛至沓來,百度的國際總部、華南總部和研發中心相繼在此落地,阿里巴巴也把國際運營總部、商業云計算研發中心落地粵海街道。
南山區委書記王強表示,在“科技創新+總部經濟”雙輪驅動下,南山區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加快構建科技與金融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產業升級迭代,為建設世界級創新型濱海中心城區注入強勁動力。
8月18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發布,深圳經濟特區被賦予新使命。
新中國成立之初,這里是默默無聞的邊陲小鎮;改革開放后,這里是率先發展起來的經濟特區;進入新時代,這里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