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45顆衛星(北斗二號GEO-8衛星)。此次發射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45顆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制,是我國北斗區域導航衛星系統的第4顆備份衛星,屬于地球靜止同步軌道衛星。至此,北斗二號衛星導航系統圓滿收官。
記者走進中國北斗研制的“大本營”——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探訪了北斗導航衛星背后來之不易的研發之路。
2007年4月14日,第1顆北斗二號導航衛星發射升空,我國進入“北斗二號”時代。2012年10月25日,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與先期發射的15顆衛星實現組網,并于2012年年底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標志著我國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完成。截至目前,北斗二號衛星導航系統已連續穩定運行7年,定位精度不斷提升。
北斗二號誕生于國家迫切需要之時。當時,五院抓總研制的北斗一號衛星實現了我國衛星導航系統的從無到有。按照“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全力建設北斗二號衛星系統、快速形成區域導航服務能力成為當務之急。
方向清晰,但道路艱難。面對當時相對薄弱的技術條件,五院研制團隊突破了國際上其它衛星導航系統均由中圓軌道衛星構建的慣例,創造性提出了國際上首個多軌道混合導航星座方案,用較少的衛星數量實現較高的性能指標,用較低的投入實現了亞太大部分地區的導航覆蓋,既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又為國際衛星導航系統建設提供了新的技術路線。
研制道路上最大的“攔路虎”是高精度時間基準技術,這項核心技術直接決定著定位精度,決定著整個工程的成敗。五院研制團隊咬緊牙關,全力啃下了這塊“硬骨頭”,使國產星載銣鐘從無到有,從粗到細,性能指標不斷提高,成功突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六七十年代我們有原子彈,現在我們有原子鐘。”
堅持自主創新,使北斗之路越走越自信。隨著核心部件率逐步提高至100%國產化以及一系列技術瓶頸被相繼攻克,五院較好地應對了高精度、高穩定、高可靠、難度大的技術挑戰。
打贏的底氣,除了技術實力,更有其蘊藏的工程管理智慧。五院創造性地摸索了一套突破關鍵技術、形成系統集成、確保衛星產品高質量的項目群管理方法,迅速完成了由單星生產模式向批量生產模式的轉變,使衛星的研制周期縮短近30%,設計師工作效率提高一倍,總裝設計勞動強度下降50%以上。
“我們一直把中國北斗看作國家名片,傾盡全力去愛護它、建設它。”時任北斗二號衛星總設計師,現任北斗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說。
“北斗系統是一個重承諾的系統,一定會為用戶提供連續穩定的運行服務。”北斗二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楊慧說。在研制北斗二號備份星的同時,五院成立了首個導航在軌管理團隊,以項目群研制管理模式為基礎,形成對北斗系統全周期、全壽命的天地立體化保障網,確保星座群的長期可靠運行,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自正式提供服務以來,北斗導航區域系統一直在連續、穩定、可靠地運行,免費向亞太地區提供公開服務,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了大量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導航、授時服務。
隨著北斗導航衛星系統建設和服務能力的發展,相關產品已廣泛應用于交通運輸、海洋漁業、水文監測、氣象預報、測繪地理信息、森林防火、通信時統、電力調度、救災減災等領域,助推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
?
近年來,公房出租、危房改造、拆遷安置房、棚改等成住房領域“微腐敗”高發區,不少基層干部借權力之便“吃拿卡要”“優親厚友”,嚴重侵害群眾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