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不少大學紛紛通過合并在大學排行榜上快速上升時,有一所英國高校卻逆潮流而動,選擇從大學聯盟中退出,這就是倫敦的帝國理工學院。
帝國理工學院是世界頂尖的公立研究性大學,主攻理學、工學、醫學和商學,專業化程度強,是英國常春藤聯盟“羅素大學集團”成員。帝國理工學院曾于1907年成為大學聯邦倫敦大學的一個加盟學院,2007年在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授權下,正式脫離倫敦大學成為一所獨立的大學。
帝國理工學院位于英國三家知名的博物館——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科學博物館——附近。學校很小,這讓學校的標志性建筑——85米高的“女王塔”更顯眼。塔內懸掛著10口大鐘,它們會在重要的王室成員生日或其他王室紀念日被敲響。
我對帝國理工學院校長愛麗絲·賈斯特的采訪被安排在大學的科學實驗室里,這個特別的安排讓我意外。不過仔細一想,賈斯特本人就是美國化學工程領域國際知名的科學家,現在又領導一個世界知名的研究性大學,在實驗室里接受采訪似乎正合適。
“為什么在許多大學紛紛合并的時候,帝國理工選擇做一個‘小而美’的大學呢?”我問賈斯特。
校長一臉嚴肅,仿佛這是科學家的習慣。她告訴我,衡量一所大學是否優秀不在于其院系規模,而在院系架構,大學并非越大越好。“在開放的合作網絡中保持不同科研子群體蓬勃發展,促進多元文化融合,優秀大學也可以‘小而美’。”她說。
賈斯特認為,規模并不影響一所大學的優秀程度,雖然綜合性大學能提供更多的跨學科、跨專業交流機會,但科學組織的發展有其天然規模與規律。面對實際問題,跨學科合作最終仍歸結到科研小組甚至科研人員的自然交往中,這與宏觀院校規模并無關聯。
“我認為學校需要保持自己的個性,只要確保其結構上的一個個自然子群體蓬勃發展即可。”她告訴我。
在帝國理工學院里,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它的一個個子群體在蓬勃發展。我曾參觀帝國理工學院的大數據實驗室,看跨學科的專家們用大數據分析特大城市的霧霾監測情況和堵車情況,他們還分析英國“脫歐”公投前社交媒體上的有關話題,發現當時的趨勢就是“脫歐”話題逐漸開始超過“留歐”,印證了英國人最終的選擇。這些跨學科的專家們組成一個個小團隊,攻克一個個科研題目。
我想聽聽賈斯特對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學”的看法,賈斯特建議學校應當做到“擁抱融合”和“追求卓越”。她說,學校應該敞開大門,迎接多層次、多元化的融合,其中合作尤其重要,大學需要打造一個多元、開放的合作關系網絡。
我又想到國內最近關于高校應該“寬進嚴出”還是“嚴進寬出”的爭論,帝國理工學院始終以“難考、考上難畢業”出名,它的校長會怎么看?賈斯特說,她覺得與其談論大學錄取和畢業的難易,不如談如何讓學生優秀、充滿活力,畢竟錄取和畢業也是為了真正找到“合適的人”,并教會他們如何在一生中不斷學習。“這更像是一場(學生與學校的)匹配,而不是難進還是容易進。”她說。
?
微整形粉墨登場,求美人群爆發式增長,而后,醫美平臺加入帶來更大流量,一些非法機構、非法人員、非法產品也暗中覬覦,一場醫美的饕餮盛宴自此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