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一年半時間的努力,目前江西省首批8個省級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建設已初見成效。 經組織調研、地方推薦、專家評估,江西省山江湖開發治理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江西省山江湖委辦”)選定了信州區沙溪鎮、靖安縣高湖鎮、安福縣寮塘鄉、婺源縣江灣鎮、余江縣平定鄉、分宜縣鳳陽鄉、安義縣新民鄉和瑞金市沙洲壩鎮8個鄉鎮作為省級生態文明試驗區,于2014年1月啟動了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示范工程。 自生態文明試驗區示范工程建設以來,各試驗區結合自身自然區位和經濟社會特點,建設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態文明。據了解,每一個生態文明實驗區都有一套自己的建設方案:靖安縣高湖鎮瞄準鄉村度假生態旅游;信州區沙溪鎮以城鄉產業聯動為特色;余江縣平定鄉主打雙季稻高產糧區概念;安福縣寮塘鄉以特色產業驅動型為特點;分宜縣鳳陽鄉突出城郊特色農業;安義縣新民鄉建設休閑觀光農業;婺源縣江灣鎮定位鄉村生態旅游;瑞金市沙洲壩鎮發展紅色旅游。 據介紹,試驗區的建設大都突出“綠色”,依托當地資源,培育新型農業,發展壯大生態產業。靖安高湖流轉土地5026畝,引進6000萬社會資本發展有機水稻、蔬菜、瓜果、花卉種植;信州沙溪立足夏布之鄉,壯大貯麻夏布產業,建成6個夏布加工生產農民合作社;安福寮塘作為江西省烤煙第一鄉,著力做大做強烤煙等特色產業,并且新增井岡蜜柚種植1200畝,重點打造1個生態立體種養示范基地;婺源江灣發揮景區優勢,發展旅游商品生產、賓招飲食服務業和“農家樂”500多家;分宜鳳陽推進實施綠色產業強優示范工程,推廣“瓜果葡萄苗” 綠色產業11060畝;余江平定培育新型農業主體,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8家,共流轉稻田9000余畝;安義新民實施苗木林果產業和休閑旅游農業示范,引導農民創業致富;瑞金沙洲壩的大棚蔬菜、臍橙、煙葉、油茶等生態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形成了“一村一品”產業特色。 而在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方面,無論是技術的開發還是機制的確立,首批8個省級生態文明試驗區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靖安縣高湖鎮為例,為讓生態保護有守有為,靖安縣高湖鎮一方面力推水生態保護工程,管好水、治好水、用好水。另一方面,積極改造人居環境,對60%的村組實施了新農村建設改造,并嚴格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鎮壓縮、縣處理”的模式推進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不僅如此,靖安縣高湖鎮還持續開展了“綠網行動”,嚴厲打擊各類破壞森林資源、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活動,營造對生態犯罪“零”容忍的高壓態勢。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經所研究室主任、農業部農業環境污染咨詢委員會委員朱立志說,在靖安縣高湖鎮,我們看到了農村居住環境和農產品產地環境協同治理的先進模式。該模式在注重大生態保護的前提下,不僅全面治理農村垃圾和污水,優化了居住環境,而且還阻斷了農村垃圾和污水對農田的污染,減少了農業有機廢棄物和化肥農藥對農村居住環境以及飲水的不利影響。同時,農村生活有機垃圾和農業生產有機廢棄物通過沼氣化處理,一方面為農村提供清潔能源,一方面為農業提供有機肥,構建了農村和農業生態保護的內在互動機制。 事實上,圍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江西省一直致力探索一條生態文明發展之路。自2014年以來,各試驗區已啟動建設100余個項目。江西省山江湖委辦及地方配套資金8000余萬,引入社會資本和民眾投入近1.2億。試驗區生態面貌獲得到改善,生態效益得到提升,有力地帶動了試驗區經濟社會綜合發展。 今年,各試驗區還會啟動60余個試點示范項目建設,而江西省山江湖委辦也將根據試驗區建設的總體方案和年度計劃,對項目實施的時間表、路線圖落實情況進行督查、跟蹤,深入村社“望”“聞”“問”“切”,并在“問癥把脈”中提供區域規劃、產業發展、環境整理、民眾動員等的咨詢與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