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軍:
改革紅利來自勞動生產率和資源配置效率兩大效率的提高。其中,勞動生產率取決于產權制度、技術進步、分工水平和勞動者素質等。資源配置效率取決于要素市場的發育水平。要素市場發育包括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資金市場、產權市場、技術市場、土地市場、資源能源市場等的發育。
屈宏斌:
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是被證明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正道。人多和階梯式發展意味著我們的制造業完全可以并應該同時做中高端和傳統勞動密集型制造。
楊培芳:
信息經濟健康發展,不是收費和免費的問題,而是如何符合“零邊際成本規律”收費的問題。按照比特量收費,是把信息服務等同于物質產品,難以為繼,F在許多人鼓吹的免費都是有條件的,不可持續或者壓根就沒想持續。最有生命力的收費模式是家庭WiFi,繳納接入費隨便上網。
張連起:
目前商事制度改革的推進,正是為了打破制約創業創新的瓶頸。原來是三個照,包括工商登記執照、質監部門的法人代碼證以及稅務登記證,三證三號非常麻煩,成本非常高。隨著改革的深入,變成今年要落地的“一照一碼”,也就是一本執照和法人代碼,會更加便捷。
王慶:
如何解讀美聯儲利率決議及其影響? 全球流動性邊際上最為寬松的時點已經過去,對此挑戰,中國需要在應對經濟增長疲弱的同時兼顧匯率穩定以降低潛在的資本外流風險。從這個角度看,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無疑是謹慎而明智的選擇。
滕泰:
財政資金很重要,因為大量居民和企業的收入都變成稅負了,它躺著那里睡覺怎么行?不過,市場化的居民消費、企業自主投資才是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動力,下決心減稅負、降低融資成本才是正道。
宋清輝:
滬港通有助于大陸資本賬戶逐步開放,增加人民幣流動性,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新加速器。滬港通啟動后,股市互聯互通模式很容易擴展到其他地區和國家。
黎友煥:
在某種程度上,員工追求個人目標與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是可以同時實現的,這關鍵取決于用人單位是否有“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這要求企業必須以調動和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凝聚力為目標展開各項管理活動,視員工為企業最寶貴的資源。
諸大建:
討論綠色經濟,需要用整合性的分析框架。自己想到的框架是三個階段六種形式:制造階段,重在用少造多,提高資源生產率和物質替代方式;管理階段,重在延長產品使用,有產品再使用和不賣產品賣服務;轉換階段,重在變無價值為有價值,有技術性循環和生物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