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今年春節回鄉聽說農村電商創業項目,26歲的貴州侗族小伙羅沙大概依舊在離家1300公里的浙江溫州打工,在酒店做前廳管理——與中國數以億計外出務工者中的大多數一樣,每到過年才涌進春運大潮,像候鳥一樣從沿海回到家鄉,與親人短暫團聚。 “城里的工作穩定,但總歸是不如在家門口創業好。大學里學的電子商務專業派上了用場,能陪著父母,感覺有一份自己的事業。”羅沙說。 羅沙是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黃道鄉“農村淘寶”服務站的“操盤手”。憑借對互聯網、電子商務的了解,他在春節過后的阿里巴巴“農村合伙人”篩選中pk掉了應聘這個站點的其他4名競爭者,踏上創業路。 羅沙的工作是,幫村民通過互聯網買到和城里人一樣豐富的商品,通過后臺的代購返點模式賺取收入,同時在網上幫村民把山里的土特產賣出去。電商企業提供電腦、液晶電視、定期培訓、后臺技術支持,當地政府對基礎設施拿出補貼和扶持政策,比如讓快遞頭一回送到了村民家門口,以往他們只能去鎮上取,甚至要到縣里。 接入互聯網21年,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當一二線城市的產業、消費在互聯網大潮中變革時,由于物流、網絡基礎設施相對薄弱,中國廣大農村仍未完全被喚醒。眼下一、二線城市的網購增速已開始放緩,而小城鎮和農村正在迎來爆發期。 麥肯錫今年2月發布報告稱,盡管目前中國農村互聯網的普及率只有19%,但約六成的農村數字消費者都在使用電子商務,而且跟城市居民一樣活躍。阿里研究院預計,2016年中國農村電商消費市場總量將突破4600億元,隨著物流和網絡基礎設施普及,未來10年到20年,農村網購甚至有望超過城市。 互聯網企業紛紛投向農村市場這片新藍海尋找增長空間。京東近期公布了農村電商發展戰略,在農村建“京東幫服務店”和縣級服務中心。蘇寧易購也在4月宣布,將農村市場作為今年的重大戰略,將在四五級市場鋪設自己的服務站。阿里巴巴集團則是在去年啟動“千縣萬村”計劃,宣布將在三至五年內投資100億元、建立1000個縣級運營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覆蓋中國三分之一的縣及六分之一的農村地區。 這背后的商業邏輯是,以電子商務平臺為基礎,通過搭建縣、村兩級服務網絡,突破物流和信息流瓶頸,實現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 “過去吸引年輕人返鄉,缺乏合適的載體。現在引入互聯網、電子商務,年輕人更愿意回來了。不光是開網店,電子商務延伸出的物流、包裝、營銷策劃整條產業鏈上能帶來大量的創業機會。”貴州省銅仁市電子商務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吳釗輝說。 不過,基礎設施薄弱甚至部分地區空白、產業鏈缺失,都是擺在眼前的困難。在中西部農村,一些村莊尚無網絡覆蓋。部分地區人口密度小,快遞量少,物流成本高,快遞站點難以為繼。從買到賣,創業者要幫助農村家家戶戶把農產品賣出去,農產品包裝、保鮮等環節的公司大多沒有進駐農村,至于食品安全,個人和家庭農產品的質檢亟須支持,一些地區在嘗試引入第三方質檢機構。 “年輕人返鄉創業幫助農民買和賣,帶來的更多的是意識的變化。農民對互聯網的價值從未知到觀望、了解、參與,會對農產品、對農業有新的思考,這會給農村面貌帶來改變。”吳釗輝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