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地方置換債發行近期將啟動
|
據透露,除公開發行方式外,定向發行可能是重要選項
|
|
2015-05-08
作者:記者 張莫 趙婧/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多渠道獲悉,推遲多日的地方債發行近期將啟動。值得注意的是,一萬億元額度的置換債發行,除了采用公開發行方式外,還可能引入定向發行的方式,且定向發行的規模將超過公開發行,成為債券的主要發行方式。專家表示,若如此,將有效減少大規模地方債發行對市場流動性和利率的沖擊。 一位接近財政部的人士告訴記者,比較可能的方案是,置換銀行貸款的部分將定向發行給當初的貸款銀行,所謂“誰家的孩子誰抱走”。而置換信托、證券、保險等其他金融機構融資方式的部分,可能將主要采取公開向市場發行的方式。 一位地方財政系統人士向記者確認了定向發債的消息,并透露“非銀行貸款的債務也要先協商定向發行,實在不行再公開發行”。 根據審計署2013年12月30日發布的《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截至2013年6月,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共計10.88萬億元,其中銀行貸款5.53萬億元,超過全部規模的50.8%。由于銀行貸款債務就超過五成,這意味著去年十省市自發自還地方債的公開發行將不再是地方債置換的主要方式,定向發行將取而代之成為最主要的發行方式。 財政部財科所研究員趙全厚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定向發行不一定是私募發行,也可以是定向公募發行”,如果私募發行,利率肯定不會完全一致,同樣質量的債券出現不同利率也有問題。“所以更可能的方式是定向公募,也就是把所有債權人組織在一起,大體有一個基準價,在大家都能接受的情況下確定利率,定向發行債券”。 此前江蘇省政府債券延遲發行,暴露出市場對地方債的猶疑。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九省的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緩慢,高層指示要加快發行。 盡管高層希望加快發債進程,但市場接受仍有障礙。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很多銀行對于參與置換債認購有著較為矛盾的心理。“由于地方財政存款也是商業銀行很重要的穩定存款來源,加之地方政府會給一些其他方面的‘好處’,所以銀行也會參與認購。但是另一方面,當初的貸款利率肯定要高于未來置換債的利率,一旦置換,銀行要遭受損失,肯定又不太愿意。”一位地方商業銀行人士說。 趙全厚表示:“存在的障礙主要還是市場容量問題,現在市場容量大部分以銀行信貸市場為主,只有百分之十幾是直接融資部分。其次是資金價格問題,政府以低債券利率置換,把銀行置于兩難境地,所以必須要變通。” 引入定向發行就是最大的變通。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公開發行和定向發行在規模上并無差異,但在對市場的影響上卻大相徑庭。 一位商業銀行債券承銷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定向發行是在銀行內部解決問題,不會對公開市場產生過多影響。公開發行則不同,它會更多地引發市場波動,對流動性造成沖擊。這也是監管層考慮“定向發行”方案的主要目的之一。在采訪中,這一說法得到其他多位業內人士的認同。 從當前持續的降準預期來看,市場對國內整體流動性缺口仍存擔憂。今年一季度,外匯占款減少2521億元,同比少增1.04萬億元。也是受到外匯占款大幅減少因素的影響,一季度末M2(廣義貨幣)同比增長11.6%,也未達全年12%的調控目標值。業內人士稱,我國流動性傳統補充渠道外匯占款發生了逆轉,從以前的持續增加變為減少,即使不考慮穩增長,也有必要下調存準率以補充因外匯占款變化而引起的流動性缺口。 而地方債務置換可能帶來的流動性沖擊也引發市場高度關注。華創證券此前曾分析稱,2015年債券的供給沖擊不容小覷,債券供給增加的預期抬升了利率債收益率。在巨大的供給沖擊下,銀行預計還會是債券的主要投資主體,因此為了防止利率的進一步抬升,貨幣政策必然成為一個被動的“接盤俠”。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央行正在創新一種新的貨幣政策工具,擬通過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銀行注入流動性解決地方債置換問題,目前該消息并未得到核實。“國開行購買置換債的說法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去年國開行已經獲得央行抵押補充貸款(PSL)。”趙全厚表示,若按照市場的推斷,國開行獲得的資金主要定向于保障性住房建設,和地方政府沒有直接關系。盡管如此,仍然有不少市場人士相信,不論采取何種方式,央行一定會想辦法“接濟”商業銀行因購買置換債而需要的資金。
|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