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華: 資本市場進入一個敏感階段,高點位、高震蕩可能是這個階段的突出特點。對投資者來說,增強風險意識可能比以往更加重要。但階段性調整并不意味著本輪牛市行情的終結。決策者希望的是穩健的牛市、良性的牛市,對市場的友好態度不會改變。穩增長是宏觀政策重點,財政與貨幣政策的階段性寬松還將持續。 魯政委: 撇開“給我膽”、“被利用"、“接國盤"、“移杠桿"的諸種情緒性表達,中國股市的本輪表現其實只是全球危機后“流行癥”的一部分:見水就漲。美國QE中股市如此,日本QE中股市如此,歐洲QE中股市亦如此,中國能例外嗎?一句話,經濟越低迷,股市越發漲。 孟曉蘇: 1998年至2007年十年間,我國銀行存準率都在10%以下。近年“調控”中逐年提高到20%,明顯過高。最近三次降準只降了2個百分點,國際慣例是8.5%,中國還有很大降準空間。降準不僅可使流通貨幣充裕,還可降低銀行成本,解決“錢緊”與“融資貴”等問題。 李大霄: 注冊制銜接要非常慎重,實現無縫對接是目標,盡量平穩對接是原則,提五點意見:1.充分考慮融資者利益與投資者利益的平衡;2.保持引資速度和融資速度的平衡;3.保持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的平衡,價格對接后方可放開;4.保持上市與退市的平衡方可完全放開;5.建立投資者的保護制度和賠償制度是關鍵。 李佐軍: 經濟血液是資金,資金總要找到去處。在實體經濟較弱情況下,資金的去處主要是房市、股市和匯市。過去十多年,房市成吸金大戶,去年底以來股市后來居上。一旦美國加息,匯市將乘勢而上。匯市起來后中國經濟將面臨真正的考驗。考驗完后,以上三市才平靜下來,實體經濟再上場。 劉正山: “越貴越買”適用于短缺時,商家往往利用這種心理,引起恐慌購買。以前,房價越是上漲,買的人越多;同時,由于股市不振,大量投資資金沖進房市推波助瀾。現在,有的商家依仍寄希望于“越貴越買”。可是,高位運行的價格,限制了購買力;股市的景氣,吸走了大量資金,加上過剩的供給,房市將趨于理性。 范劍平: 國開行、進出口銀行獲得外儲注資后,將外匯用于國外投資就不會有貨幣兩次使用問題。只有他們將外匯又結匯給央行換出人民幣用于國內投資,才是貨幣兩次使用。這次注資,都是在這兩家政策性銀行面臨巨大海外投資的重要機會,又沒有足夠人民幣購匯去投資的關口,外匯注資解燃眉之急。外匯兩次使用是誤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