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首次在其工作報告中指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這將推動中國經濟由投入型增長轉向效率型增長。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要增加研發投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他說,要實現在發展中升級、在升級中發展。
從經濟學角度看,全要素生產率是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在內的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其來源包括效率改善、技術進步、規模效應。
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指全部生產要素(包括資本、勞動、土地等)投入量不變時,生產量仍能增加的部分。新古典經濟學派認為,全要素生產率可以衡量純技術進步在生產中的作用。
中國新生經濟研究院院長郭夏說,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就要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提高要素創新率。要在微觀層面落實創新驅動戰略,貫徹新常態經濟發展措施。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來近兩位數高速增長,中國的勞動力、土地、市場等資源稟賦條件發生重大變化,發展面臨“三期疊加”矛盾,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數量擴張的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
2014年末,中國16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同比減少371萬人。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已連續多年負增長,人口紅利進入收縮期。
河南省擁有排名中國前三的人口數量,坐落于其省會鄭州的富士康仍感受到工資上漲和勞動力短缺帶來的壓力。這家大型加工代工工廠擁有20多萬工人,近年來大量引入機器人和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線,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產效率。
中國大量企業正致力于改善組織管理方式、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因之解放出來的人力將通過再培訓和教育,從事相對更高級的工作,進入相對更復雜的分工領域。
制造業是中國的優勢產業,占全球制造業的比重達20%,但大而不強。技術和產業發展與制造業發達的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中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深度制約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
據悉,正在起草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將“優先推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擺在制造業轉型提質“八大行動”之首,以適應全球產業變革。這也是從國家層面明確了未來十年中國制造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政府工作報告在“以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方面,用多種方式保護創新創造者的積極性和利益,推動鼓勵企業進行創新研發,理順優化科技資源配置。
分析人士表示,微觀層面看,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進行管理和組織創新改善等,都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而從宏觀層面看,就是要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接續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要求,繼續強調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經濟學家吳敬璉認為,當前中國正面臨經濟增長動力切換的重要關口,必須從原來粗放型的依賴投資驅動轉向今后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若實現這種轉換,唯有依靠改革。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必須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改革,并對包括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投融資體制,價格,財稅體制,金融,國企國資等在內的多個方面作出了改革工作部署。
專家認為,體制機制障礙破除、組織管理方式改善等改革成果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隱性手段,其效果不亞于生產技術提高、創造創新研發等顯性方式。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從資源配置、技術進步、內外聯動及人力資本積累四個方面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將使中國經濟維持中高速增長,持續提升增長質量。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和社會發展形成歷史性交匯,而國際金融危機后,包括美國、德國、法國等在內的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再工業化”,即發展先進制造業。
人類經濟發展已進入多元創新主導的創變時代。郭夏說,如同長身體一樣,中國經濟不能再單純追求GDP這個“身高”的發展,而是要更注重創新實力和創收能力這樣的“筋骨”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