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端于馬年春節的微信紅包,在羊年春節風靡全國。除夕至初五微信紅包收發超過32.7億次,春晚搖一搖峰值每分鐘超過8億次;而除夕當天6.8億人次收發2.4億個支付寶紅包。
與馬年春節相比,今年的紅包大戰呈現出來三個特征:一是由騰訊的微信紅包一家發展為微信、支付寶、百度(BAT)等多家混戰;二是由馬年單純的游戲性紅包發展成為帶有商業成分的企業營銷行為;三是紅包大戰由爭奪移動支付端口的競爭發展成為提升后臺移動支付能力和前臺用戶體驗的戰略層面,微信著重發展線上與線下的結合,支付寶則努力完善其生態系統。
紅紅火火的紅包大戰,實際上折射出來的是移動支付、互聯網支付與銀行卡收單這三種主要模式的第三方支付之間的大比拼。在移動支付、互聯網支付和銀行卡收單為主要代表的三種第三方支付模式當中,銀行卡收單市場已基本趨于飽和,市場進入壁壘較高;而互聯網支付近年來獲得較快增長,新增長點或將來自類余額寶式的新業務;移動支付中NFC支付基于銀行卡收單擴展,市場增長潛力巨大。
紅包大戰實質上是移動支付之爭,而第三方支付之爭實質上又是利益之爭,不同支付方式對應不同支付系統收取不同手續費。第三方支付在我國經歷從線下支付到線上支付,再到移動支付的發展歷程。截至目前,央行發放的第三方支付牌照近300家。伴隨第三方支付的發展,移動應用不斷發展融合,應用大量客戶支付信息的大數據,發展理財等更多增值服務和跨界應用。因此,移動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必將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線上互聯網企業、線下傳統金融機構以及企業之所以競相加入紅包大戰,實際上是在移動互聯網普及的今天,對于移動支付以及移動應用前景的看好。誰贏得了移動支付用戶,誰就贏得了市場。通過今年春節的網絡紅包大戰,基本上實現了移動支付的全民普及。在越來越多的場景下,無論是用餐、打車、購物還是日常消費,只要手機在手,就可以完成日常的支付,甚至包括購買保險、理財產品等都可通過手機移動支付來實現。
根據央行日前發布的《2014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統計,2014年,全國非現金支付627億筆,達1817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和13%。其中,電子支付保持增長而移動支付增長快速。當年全國電子支付業務333億筆,達1405萬億元,分別增長29%和31%。其中,網上支付286億筆,達1376萬億元,分別增長21%和30%;移動支付45億筆,達23萬億元,分別增長170%和134%。
加快移動金融在公共服務、電子商務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有效滿足安全便捷金融服務的需求,對提升我國金融普惠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2015年央行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促進互聯網金融創新規范發展。此前,為推動金融普惠發展、提升信息技術安全可控能力,央行印發的《關于推動移動金融技術創新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移動金融豐富了金融服務渠道,是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推動移動金融廣泛應用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對我國移動金融的技術創新和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