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新年僅一月有余,全球多家央行相繼開啟貨幣寬松模式,印度、瑞士、加拿大、新加坡等10多個央行實施降息和其他寬松政策,歐洲央行更是啟動了全面量化寬松(QE)。在當前全球經濟復蘇前景不明、各國通縮風險日益升溫之際,未來將有更多央行加入寬松陣營,全球貨幣大戰一觸即發。
寬松浪潮席卷全球
澳大利亞央行3日宣布,為提振經濟、刺激商業活動和家庭支出,將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2.25%。這是澳央行自2013年8月以來首次降息。澳大利亞央行行長史蒂文斯當天在聲明中表示,鑒于近期信息和更新的預測數據,董事會判定做出降息的決定是適宜的。
這是近期多家央行放寬貨幣政策行動中的最新一起。上個月,歐洲央行宣布歐元區逾1萬億歐元規模資產購買計劃(量化寬松),計劃自今年3月至明年9月期間每月購買600億歐元政府與私人債券,以應對區域內持續的通縮壓力并促進經濟復蘇。這一決定標志著歐洲央行正式開啟了全面的量化寬松。
與外界預期已久的歐洲央行政策行動不同,多個經濟體央行采取了出乎市場預料的寬松措施——
1月15日,瑞士央行意外宣布放棄歐元對瑞郎1.20的匯率限制,同時下調基準利率至-0.75%。
1月28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有史以來第二次在非常規日程會議上宣布降低新加坡元匯率政策的斜率,以放緩新加坡元對一攬子主要貨幣匯率的升值速度。
1月30日,俄羅斯央行意外宣布大幅降息200個基點至15%。
丹麥央行更是在兩周內三次降息,以維持丹麥克朗和歐元之間的固定匯率。
除此之外,印度、埃及、秘魯、土耳其、加拿大等國央行上個月也先后不同幅度下調利率。目前來看,實施貨幣寬松的經濟體已遍及歐、美、亞、非、大洋等各洲,新一輪寬松潮正在全球范圍內掀起。
分析普遍認為,近期全球央行紛紛放寬貨幣政策,受到了多個共同因素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當屬全球經濟動能不足,增長前景趨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月20日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2015年和2016年世界經濟增速分別下調0.3個百分點至3.5%和3.7%;除美國外,主要經濟體今明兩年經濟增速均遭下調。
另外,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引發了通脹緊縮的擔憂。2014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油價已累計下跌超過50%,并帶動其他大宗商品價格全面下行。不少分析師認為,低油價將利好全球經濟,但另一方面,油價下跌推動全球通脹預期走低,加劇通縮風險。目前,包括歐洲、日本在內的許多經濟體都面臨嚴峻的通縮威脅,這可能帶來更大的經濟風險,并導致增長前景進一步走弱。
有分析稱,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競相寬松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將顯現。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日前表示,負利率將變得愈發普遍,這是實體經濟的強烈呼吁。市場研究機構普遍預計,2月份還會有一些國家央行接過降息接力棒。
全球資本市場或迎變局
隨著各大央行放松貨幣政策,國際金融市場愈發波動劇烈。很多國家的貨幣紛紛開啟競爭性貶值進程,貨幣戰愈演愈烈。
受歐洲央行啟動量化寬松的影響,歐元兌美元一度跌至11年來最低水平。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自去年5月歐洲央行開始放寬貨幣政策以來,投資者開始陸陸續續拋售歐元。與去年5月8日創下的2014年最高點1.3995美元相比,歐元對美元目前已累計下滑近20%。德意志銀行1月13日發布研究報告,將歐元對美元在2015、2016和2017年底的目標匯率分別由此前預計的1.15、1.05和0.95分別下調至1.10、1.00和0.90。
澳大利亞央行降息的消息讓澳元兌美元匯率在3日盤中交易中一度重挫逾2%。澳元自去年9月開始走低,現已跌至2009年以來最低位,澳元兌美元累計下跌約17%。瑞穗銀行分析師稱,澳元價值仍被高估9%,預計未來還將進一步下跌。
新興市場貨幣也遭受了較大沖擊。墨西哥比索和巴西雷亞爾匯率在1月30日雙雙重挫,其中墨西哥比索兌美元匯率跌至2009年3月以來新低,巴西雷亞爾兌美元匯率也跌至近10年來新低。同日,在俄羅斯央行宣布大幅降息后,美元兌盧布匯率升破71關口,創下自去年12月18日以來最高水平。
寬松政策導致貨幣貶值,有利于提振各國商品出口、推升進口價格以維護本地制造商利益,在當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對拉動本國經濟增長有所助益。全球流動性的增加也在短期內有望推動股市上漲。但另一方面,形成競爭性貶值格局,令各國貨幣的貶值效應相互抵消,進而降低刺激出口的效果。此外,隨著各國央行貨幣寬松的流動性溢出效應逐漸顯現,大規模跨境資本流動可能進一步推升各經濟體經濟風險。
在多數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進一步寬松之時,美聯儲加息預期則持續強烈。美國整體經濟表現向好,令市場普遍預計美聯儲將于今年晚些時候啟動加息周期。貨幣政策的分化將導致美元升值預期進一步強化,未來將有大量資金涌入美元資產。對除美國之外的經濟體而言,本幣資產吸引力的減弱將加劇資本外逃,將導致金融環境緊張,資本市場陷入波動,甚至拖累經濟增長。
全球流動性泛濫也加劇了金融市場的風險。大量廉價資金的涌入將制造資產價格泡沫,令實體經濟面臨更大挑戰。瑞銀首席經濟學家阿特·卡西指出,全球貨幣大戰注定是一場誰都會輸的戰爭,極低的借貸成本將讓央行喪失控制能力,從而進一步扭曲金融市場。
還有分析指出,主要發達經濟體競相推動本幣貶值,可能在市場上形成“以鄰為壑”的政策預期,進而誘發更多貿易保護政策出臺。這將令全球經濟復蘇面臨更多不確定性,甚至進一步惡化當前的低迷態勢。
美國財經媒體《巴倫周刊》也指出,各國央行的大規模貨幣寬松措施可能增加經濟衰退和通縮的風險,正如上世紀30年各國競爭性貶值造成的后果一樣。彼時,發達國家試圖犧牲對方的利益從而令自身擺脫經濟蕭條。報道指出,盡管當前全球流動性已是2008至2009年金融危機時期的兩倍,但全球經濟增長依然讓人失望。另外,靠發債籌資帶來的生產力擴張已超過消費者需求,而債務飆升可能加劇全球通縮風險。
新興經濟體挑戰增加
在全球開啟新一輪貨幣寬松的背景下,為應對油價下跌、其他經濟體貨幣貶值給本國出口帶來沖擊等風險,俄羅斯、印度、秘魯等新興經濟體已被迫加入降息行列。2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也宣布自2月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開啟了寬松周期。市場研究機構測算普遍認為,此次降準操作將釋放7000億元左右基礎貨幣。
然而,新興市場經濟體仍然面臨極大的經濟挑戰。有分析人士表示,以歐洲為代表的資本外溢效應會加劇全球資本流動風險,可能給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帶來沖擊。據美國國際金融協會的報告顯示,預計2015年新興市場資本流入規模將連續第二年下滑,降至1.06萬億美元,低于2014年的1.1萬億美元。法興銀行公布的一項對機構投資者和對沖基金的調查則顯示,未來3個月,新興市場貨幣將是最不受歡迎的資產類別。
實施貨幣寬松造成的本幣貶值也將推升新興市場的經濟風險,包括加劇資本外逃。根據俄羅斯經濟發展部的最新預測,2015年俄羅斯資本外流規模將達1150億美元,高于去年12月份預測的900億美元。另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去年國際投資者向印度債券和股票市場的投資金額達到創紀錄的403.2億美元,而截至今年1月下旬這一投資金額僅為22億美元。
貨幣貶值還可能加劇部分國家通脹高企的問題。盡管全球主要經濟體面臨通縮風險,但一些新興經濟體的通脹水平仍然居高不下。巴西中央銀行2日公布的《焦點調查》報告顯示,金融市場分析師預測今年巴西通脹率將突破7%,將創11年來最高水平。俄羅斯經濟發展部日前稱,該國通脹率在2015年的峰值可能達到15%到17%。在此背景下,新興市場貨幣貶值將導致這些國家進口產品和使用進口原料加工的本國產品價格上漲,進而推升其通脹水平。
此外,貨幣貶值還將加大新興市場違約風險。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跨國銀行對新興經濟體的跨境貸款持續增加,總額已達3.1萬億美元,其中大多數是美元債。這意味著如果新興市場本幣對美元持續貶值,將導致企業信用下滑,進而加劇金融環境緊張態勢。
印度央行行長拉詹3日表示,目前全球已處于競爭性貶值時期,各國都在采取“以鄰為壑”的政策,這種趨勢可能給新興經濟體帶來不利,使其成為主要經濟體相互博弈的炮灰。
應對政策多管齊下
盡管寬松大潮勢不可擋,但短期內難改全球經濟頹勢,甚至可能進一步推升經濟風險。對此,經濟學家普遍表示,單靠非常規的貨幣寬松難以使經濟達到健康狀態,還需配合財政政策、結構性改革等一攬子措施。
英國《衛報》刊登美國凱恩斯派經濟學家魯里埃爾·魯比尼的文章稱,金融危機以來積累了大量公私債務,經濟正經歷痛苦的去杠桿化過程。另一方面,全球正面臨供應過多而需求過少的狀況。因此,盡管各國央行采取激進的貨幣寬松政策,但持續的反通脹甚至是通縮壓力仍然存在。魯比尼稱,單純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只是將通縮和經濟衰退轉嫁給其他經濟體,要想讓貨幣刺激措施行之有效,還需配合實施臨時性的財政刺激性措施。目前,歐元區、英國、美國和日本都在實施不同程度的財政緊縮以及整頓措施。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日前也指出,應對當前全球供需不平衡局面的解決方法之一是加大對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公共投資,而這一點在除中國以外的大多數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不是缺失就是有所減弱。
結構性改革也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必要措施。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日前呼吁,歐元區各國應加快結構性改革,否則歐洲央行的資產購買方案將不會對經濟增長產生持久的影響。
另外,許多新興經濟體面臨多重內部問題,比如經濟增長和收入增長放緩、通脹高企以及財政和經常賬戶赤字龐大等,也應繼續實施結構性改革。安聯集團首席經濟顧問穆罕默德·埃爾-埃利安認為,如果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能夠推進各自的結構性改革,借助大宗商品價格下滑帶來的好處提升自身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將強化自身發展與世界經濟再平衡的前景。
分析人士指出,為刺激經濟增長、推進金融市場發展,應采取一攬子政策工具組合,尤其是對一些資本外逃現象嚴重的國家,適度審慎的資本管制也不失為一個有效選擇。
此外,國際間的政策交流與協作也應進一步加強。全球開啟貨幣寬松新周期給后危機時代艱難復蘇的世界經濟帶來了新的變數,而漸行漸近的美聯儲加息時點也可能給經濟前景帶來不確定性。未來,為了加快世界經濟復蘇進程和抵御各類經濟風險,歐元區、美國、中國、日本和英國等主要經濟體未來在貨幣與財政政策方面的協作將變得更為重要。
在全球央行掀起新一輪寬松潮的背景下,美國可能成今年唯一加息的主要經濟體。各國競爭性貨幣貶值進一步推高了美元匯率,令市場對美國經濟復蘇的持久力開始擔憂。可以說,美聯儲的加息之路似乎并不平坦。
近一個月來,多國央行采取降息等寬松措施,使得本國貨幣紛紛走低,加劇了美元獨強的格局,尤其是歐版量化寬松的出臺一度使得歐元對美元匯率創下逾10年新低。美元走強可能損害出口進而拖累經濟增長,同時壓低尚未達目標值2%的通脹水平。另外,美國金融資產吸引力提升將吸引大量資本流入,加大資產泡沫風險。受上述因素影響,市場對美聯儲可能推遲加息的預期升溫。此前,市場普遍預計美聯儲將在4月至6月開始加息,當前預期則偏向于6月或更晚。
美國大型跨國公司也紛紛表態反對加息。股神巴菲特4日表示,由于美元升值,將有大量資金涌入美國,這可能使一些經濟問題復雜化,因此美聯儲年內加息將非常艱難。通用電氣前首席執行官杰克·韋爾奇則直言,如果美聯儲在當前油價低迷、美元強勢的環境下提高利率簡直就是“瘋了”。他認為,在其他經濟體普遍實施貨幣寬松的時候,加息將給美國經濟造成沖擊。
但多數業內人士仍然認為,全球寬松大潮對美聯儲加息時點的影響有限。高盛經濟學家們指出,如果美元走強的原因是經濟增長強勁,那么美聯儲就無須過度擔心。目前來看,美國經濟仍維持較為強勁的復蘇勢頭。去年12月份的美國非農就業報告顯示,美國非農新增就業25.2萬,失業率跌至5.6%,創七年新低。分析師們還認為,包括歐版量化寬松在內的多家央行貨幣寬松政策可能降低全球的借貸成本,這對美國而言也有益處。
還有分析指出,從長遠來看,美國經濟復蘇的基礎和完成去杠桿的金融系統不是其他經濟體所能媲美的,因此美聯儲加息的進程并不會中斷,強勢的美元周期還會持續。
目前,美聯儲內部對加息時點問題仍在謹慎討論中。盡管美聯儲在最新發表的1月聲明中稱,決定加息之前時會考慮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但美聯儲仍將把就業和通脹等經濟數據作為決定加息時點的主要考量。如果美國通脹和就業目標都已達成,現有貨幣政策已不適應當前的整體經濟狀況,那么美聯儲加息無疑將勢在必行。
美國政府針對三大評級機構的大清算漸入高潮。
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標準普爾評級公司日前同意,支付約13.8億美元了結美國政府兩年前發起的、針對該公司故意夸大有風險的抵押貸款投資評級從而引發金融危機的指控。接下來,美國政府對評級機構的注意力將轉到穆迪和惠譽身上。
長期以來,美國投資者、政界人物和監管機構指責標普和另外兩大評級機構——即惠譽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和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數年,為數千涉及抵押貸款的證券作出最高級別的信用評價,成為催生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泡沫的幫兇。2008年,這些證券在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出現危機后暴跌,幾乎不值一文。
分析人士認為,評級機構的“打分”影響著企業借貸、融資能力,而債券、證券發行方往往付費給評級機構,讓后者評估自身產品。這樣一來,評估結果是否真實、公正令人懷疑。時任聯邦參議員卡爾·萊文在2010年一場聽證會中說:“信用評級機構允許華爾街影響他們的分析、獨立性和可信度。他們(評級機構)為了錢做事。”
英國《經濟學家》在次貸危機爆發前數年就曾刊登文章批評評級體系。文章稱,信用評級公司的流行做法是,把接受評估的公司資產解構為不同的預期風險和預期回報,然后對這些內容分別進行適當評級,最后再將評級結果呈現給目標各異的需求者。這樣的信用評級結果并不能反映企業的真實價值,比如同樣為“B級”的企業,一家健康發展而另一家卻瀕臨倒閉。
標準普爾是全球最大評級機構,2013年該機構收入達22.7億美元。2013年2月,美國司法部正式對標準普爾發起訴訟,指控它在2004年到2007年高估住宅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債務擔保證券的信用評級,導致投資人損失巨大。司法部在長達119頁的指控中表示,標普在2004年9月到2007年10月間對其評級準則和分析模型的更新存在延誤。司法部還指控這家評級機構在明知債券包含次級抵押貸款債務、投資缺乏安全性的情況下,還給予最高的3A評級。
面對起訴,標普一度表示要作無罪辯護。該公司曾在一份聲明中辯解說,“債務抵押證券的評級業務,未能在金融危機前預見美國抵押貸款市場急劇惡化,公司為此深表歉意”,但當時初級市場的參與者也都沒有預料到樓市會崩盤,包括銀行、評級機構,甚至監管機構,而由美國司法部提起的訴訟完全不具備事實和法律依據。標普還提出,司法部所提及的債務抵押權證,其他評級機構當時也給出了相同的評級。此外,過去兩年間,標準普爾與政府之間和解談判數次陷入僵局。
最終,還是意志堅決的美國司法部讓標普低了頭。根據雙方日前達成的和解協議,標普將向美國司法部支付6.875億美元和解金、向美國19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支付6.875億美元和解金。所有這些機構都發起了針對標普的訴訟。
據報道,這份來之不易的和解協議顯示,包括標普母公司麥格希金融公司、美國司法部以及美國各州在內的所有各方就此達成和解,是“為了避免進一步訴訟帶來的拖延、不確定性、不便和費用”。在經過認真考慮后,麥格希金融公司決定達成和解協議符合該公司及其股東的最佳利益,并對能就這些訴訟達成和解感到高興。該協議需經過法庭批準才能正式生效。司法部官員表示,這項調查是司法部調查文件數量最大的一宗。首席檢察官埃里克·霍爾德表示,2.9億份文件被檢查過,而且還可以再檢查2.9億份文件,但完全找不到這項調查開始的理由,也找不到為什么這項和解能達成,霍爾德的表述似乎暗示指控完全是無稽之談。
在本次與美國政府機構達成和解之前,標普在1月份先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就2011年到2014年的數項評級問題達成和解協議。標準普爾將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支付超過5800萬美元罰金,向紐約州檢察機構支付1200萬美元罰金,向馬薩諸塞州檢察機構支付700萬美元罰金。該公司同時將被禁止從事該商業抵押支持證券評級業務一年。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之前對標準普爾發起三項指控:一、2011年,該公司披露的評級辦法與其實際評級方法不同;二、2012年年中,為贏回市場份額,該公司對其采用的新評級標準進行了虛假、誤導性宣傳;三、2012年10月到2014年6月,標準普爾對其一項重要評級相關條款進行了修改,放松了其評級標準,與其公布的評級標準不符,但該公司卻未向投資者完整披露此改動。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執法部門主任安德魯·塞爾斯尼說,當給商業抵押支持證券等復雜證券評級時,投資者需要標準普爾這樣的評級機構能夠誠信行事。但是,標準普爾卻將自身利益置于投資者的利益之上,通過放松評級標準來拓展業務。
標準普爾“上岸”后,其他評級機構將成為眾矢之的。
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文章指出,三大評級機構——標準普爾、穆迪和惠譽——都因高估相關風險資產信用評級并引發了2008年的危機而受到指責,司法部對標準普爾的訴訟可能為今后處罰穆迪和惠譽提供范例。
據《華爾街日報》2月1日報道,針對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對抵押貸款交易做出的有利評估,美國當局正在對這家信用評級機構進行調查。目前,多家檢察機構已開始加緊調查穆迪,康涅狄格州和密西西比州的總檢察長表示,他們就是其中兩家。他們也是多家已與標普達成和解的政府機構之一。英國《金融時報》指出,美國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在分析評級機構如何吸引投資者,尤其是保守型投資者購買抵押貸款相關證券的做法時,對穆迪進行了案例分析。該委員會曾發布一份有關信貸危機多種根源的報告,援引了穆迪前高管聲稱該公司過于關注贏得評級市場份額的話,但穆迪一直否認這是自己的行事風格。對于來自多個州的總檢察長的調查,穆迪表示:“我們仍然認為,這些調查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