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有一雙“眼”能看清一個城市千年存留的歷史文化;如果有一群古鎮青瓦粉墻,飛檐翹角,能盛放你內心濃濃的鄉愁;如果有一條路能帶你走進春天深處,那就是崇州。
罨畫池:不僅是“紅樓夢”取景的地方
對崇州而言,最美的那雙眼睛無疑乃是罨畫池公園。
罨(yǎn)畫,色彩斑斕之意。曾為“83版紅樓夢”顧問的著名民俗專家鄧云鄉先生回憶起劇組當年在罨畫池公園選景時,生動地描繪出了它獨特的園林韻味:如果你看慣了北京宮廷式園林和蘇州、杭州江南私家園林,一走進罨畫池,馬上便有一種面目一新之感。見了罨畫池,頓時覺得有一種濃郁的高古畫意撲面而來。
可以想象,就在那唐時畫境、池波碧影旁,“賈寶玉”和“林黛玉”的身影曾多次笑語歡歌,流連忘返……
罨畫池始建于唐,興于宋。起初,它是官署花園,以梅花和菱花煙柳為勝,亦曾稱“東亭”或“東湖”。雖歷經元明清三代,至今依然不改唐宋時期的園林風韻。
琴鶴堂、問梅山館古樸典雅,湖心亭、望月樓波光艷影。當你在這些景點之間穿行,或云墻環護、花木掩映;或曲徑通幽、枝葉相接,耳邊是否會想起當年杜甫為它寫下的詩句:
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
罨畫池還是南宋詩人陸游魂牽夢繞的地方!傲髀涮煅聂W欲絲,年來用短始解奇。無才藉作長閑地,有懣留為劇飲資。(《初至蜀州寄成都諸友》)”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的陸游,于公元1173年起,先兩后次出任蜀州通判。
蜀州期間,陸游深入考察地方風土民情,愈發愛上了這塊天府之地:東閣紅梅的幽香撲鼻,唐安道上三千官柳的嫵媚堆煙,罨畫池邊的曲徑通幽,城東百畝東湖的煙波浩渺,蜀州萬千風物給了詩人莫大的慰藉:“江湖四十余年夢,豈信人間有蜀州!
后世崇州人為了緬懷和紀念這位愛國詩人,在罨畫池畔修建了陸游詞。至今,這里仍是除紹興外全國唯一紀念陸游的專祠。祠內文史資料極為豐富,被譽為“中華陸游詩歌文化第一祠”。
除了池水和祠堂,罨畫池還有四川省保存最完好的四座文廟之一——州文廟,飛檐翹拱、桂香十里……他們,共同構成了罨畫池的文氣,也承載了崇州這座古城的光榮與夢想。
(叢萱)
古鎮“金三角”:追憶往昔的風華
崇州有全國罕見的古鎮“金三角”:街子鎮、懷遠鎮、元通鎮,布局在10公里范圍內,背靠龍門山,面向川西平原,岷江大小支流穿梭其間。這其中,街子鎮青瓦粉墻,山水相繞;元通河流匯集,臨河聽風;而懷遠古鎮至今商貿集聚,美食飄香……
“五代設永康,萬歷成街子”。街子鎮地處道教圣地青城一百單八景的鳳棲山下,有“明清建筑活化石”之譽。
街子有山,閨名“鳳棲”,山有古寺,始建于晉,清康熙御題“光嚴禪院”。古寺與朱明皇家淵源深厚。相傳朱元璋叔父悟空和尚曾在此修行,朱元璋之孫建文帝朱允 敗給叔父朱棣以后,也在此避難。如今大雄寶殿前還留有朱元璋御筆親題“純正不曲”四字,一枚陰文印章上的“洪武御書”清晰可見。古寺的鎮寺之寶是朱元璋御賜的《洪武南藏》,至今還保留在四川省博物館。民國時期,尹昌衡、林森、于右任等國民黨政要于此留有不少筆墨。
街子有水,名喚“味江”。據清嘉慶年間的《崇慶州志 山水》記載,相傳蜀王征西蕃到了街子,有當地人獻美酒給蜀王,蜀王感念將士辛苦,將美酒投入江中,讓三軍將士共飲,于是得名“味江”。味江之濱有地名曰燈盞窩,這里曾是北宋四川農民起義軍王小波、李順的大本營之一,至今還留有“圣燈高照”的傳說。
街子是《全唐詩》中自成一卷的詩人 唐求的故里。詩人1000多年前手栽的銀杏樹,至今仍在銀杏廣場吐瑞噴芳。旁邊5層20余米高的字庫塔,述說著古鎮崇賢尚文的遺風。
懷遠是崇州西北重鎮。唐代,這里是漢族和吐蕃羌族的接壤重地。唐后歷代皆于此設關防御。懷遠鎮得名于《中庸》“柔遠人也,懷諸侯也。柔遠人也,則四方歸之;懷諸侯也,則天下畏之!惫拭麘堰h?滴跷迨迥辏1790年),清政府設分州治于此,懷遠遂繁衍至今。
懷遠自古水陸交通發達,商貿繁榮,是南方古絲綢之路的中轉站之一,有“搬不空的大邑,楔不爆的分州”之說。清末,懷遠成為崇州西北部山區和壩區農副土特產品的集散地,各種山貨物資順文井江而下,入岷江進長江,被運往全國各地。五湖四海的客商在此建起了會館,江西、山西、陜西、廣東、黃州、閬州六大會館頗有影響,現今保存完好的林氏宗祠,便是清代道光年間福建客商移民懷遠的見證。
元通是成都市十大古鎮之一。晉時為水渠鄉,后曾有永渠、涌泉、通議等稱謂,1940年定名為元通鎮。鎮上有古剎圓通寺,鎮名即由此而得,“圓通”衍變為“元通”。
元通四河交匯,是古代崇州水上航運的重要碼頭。干五里河、味江、泊江在這里與文井江匯集,素有富庶水鄉之稱。極盛時期,海內外客商常駐于此,鎮上有陜西、廣東、江西和湖廣會館。
元通鎮麒麟街的木鋪面、黃氏公館,羅家大院的老建筑以及精致的小姐樓、走馬轉角樓,無不記錄著古鎮昔日的繁華。法國人的當鋪遺像,保存完好的天主教堂,鐫刻著元通鎮對外來文化的包容與貫通。號稱“川西第一索橋”的鐵桿橋,半邊街前的永利橋,造型別致。豐富的古建筑資源,成就了元通最引人入勝的魅力。
元通古有號稱“川西春臺會”的元通清明會,每至會期熱鬧非凡,方圓數十里百姓趨之如鶩,恰如宋人筆下“清明上河圖”。但是,在歷史的滄桑變換中,元通的繁華漸次褪變為傳說,卻又引無數雄心欲拂歲月蒙塵,復原古鎮往昔風華,著實令人期待。
(叢萱)
重慶路:我和春天有個約會
 |
花海重慶路 趙亮/攝 |
每到春天,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在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公路”的重慶路沿路盛開,宛如一場鄉村盛宴。當春風吹過,花隨地勢流動,有如花海。每年3月初,“中國成都自駕賞花節”便在這里等你如約而至,賞花節將持續到4月中旬。這一個月中,正是春花盛放時節。
重慶路貫穿崇州南北,跨越街子、三郎、懷遠、道明、王場、白頭等鄉鎮,路線全長42公里,穿越丘陵、平原,玉帶一般鑲嵌在崇州腰部。
在重慶路最美的一段,你可以看見滿地的金黃輝煌鋪展到天邊,恍如到了詩人們向往的黃金國。尤其當風輕輕一吹,那黃金國涌起的朵朵浪花便起伏出無數波痕,天地間,一圈圈金色的漣漪隨風鋪展,隨風蕩開……
很多人都在尋找自己的桃源。在這樣的花海深處,與最愛的人,在春天最溫柔的懷抱里,沉醉一回。
(楊虎)
稻香環線:10萬畝良田演繹詩意田園
“明月別枝驚雀,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宋代詞人辛棄疾筆下的詩意田園,在八百多年以后的一個夏天,被人們在西蜀崇州遇見:一條長達58公里的稻香環線,沿途串起100多平方公里川西農村風情。
周末,小雨,從成都出發,沿成溫邛高速公路驅車1小時,就來到稻香環線第一站 榿泉鎮。遠離了城市的喧囂,車行美麗的鄉村公路,靜靜流淌的榿木河,倏忽而過的雨中小景,讓人有一種想高歌一曲的沖動。
沿著被太陽花鋪出的一條條小路,我們來到一座座高標準建設的農業大棚。大棚里已經是碩果累累,黃葡萄、紫葡萄、綠葡萄,掛上了晶瑩的雨珠,慢慢地從葡萄上滴落,泛著誘人的光芒?諝庵械教幎紡浡还上闾鸬奈兜溃活w葡萄剝開,鮮嫩的果肉讓人饞涎欲滴,放入口中甜蜜即化。
摘完葡萄,我們繼續前行,來到附近的荷風水寨。千畝荷塘接連成片。風輕輕地拂過荷葉,好像海浪翻滾著,大滴小滴的雨珠,噼噼啪啪地打在荷葉上,就像是一盤盤散落的珍珠。緊鄰荷風水寨,是古色古香的川西林盤“余花龍門子”,竹影婆娑,彎彎曲曲的青石板小路在竹林中時隱時現,一座座青瓦白墻、穿斗結構的川西民居小院古風猶存,讓人頓時忘記酷暑的濕熱。
沿稻鄉環線順時針行駛至白頭鎮,一處水波蕩漾、桃林掩映、曲徑通幽、鮮花盛開的所在吸引了我們的目光,這就是圍繞2.7公里河段打造的榿木河濕地公園。大面積耕地上種稻種藕種果木,全部按照有機綠色的標準進行管理,既娛游人又惠鄉農。
前往隆興鎮途中,雨停了,朵朵白云漂浮在遠處黛色的山腰上,腳下阡陌縱橫,稻穗顏色青黃青黃,陣陣稻香撲鼻而來,仿佛還在積蓄力量,迎接即將到來的豐收。近年來,崇州市為加快農業轉型升級而精心打造的“十萬畝糧食高產穩產高效綜合示范區”,此時正向游人綻放最絢爛的風采,“稻香環線”,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絕對會讓人從此保存經久難忘的記憶。
懷舊的壩壩電影、精彩的藏族鍋莊,獨特的崇州風味美食,來到離成都最近的隆興鎮藏羌旅游小寨 多禾寨,觀藏羌建筑風格,感藏羌民族文化,購藏羌精美飾品,喝青稞酒酥油茶,美味的手抓牦牛肉尤其讓人難忘。據藏家老板介紹,手抓牦牛肉是藏民族千百年來的傳統美食,因食用時用手將烹制好的牦牛肉塊抓在手中割食而得名,每到旅游旺季,家家人聲鼎沸。
宜種、宜養、宜居、宜游。在這條幾十公里長的稻香環線,農業,這一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產業形態,正以其無比驚人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不斷顛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單調與刻板,持續演繹出讓人驚艷的豐富與和絢爛。
(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