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點一:低價文化
打開“淘個團購寶”APP,9.9元的襪子、手套、零食、化妝品,19.9元的毛絨衫、大衣乃至床單比比皆是……
《創業家》董事長牛文文認為,“價低者得”的競價文化是走向溫飽時期的消費者心態。而在電商領域,動不動就搞價格戰,盛行打折文化,既不利于中國制造升級,也損害尊重創意的社會價值觀。
更讓業內人士憂慮的是,電商本來是高科技產業的代表,貫穿了供應鏈、零售鏈、倉儲鏈等多個鏈條,本來可以對上下游產業轉型升級產生更大的引擎動力,但“唯低價是舉”將行業門檻降得很低,電商對相鄰產業的正面帶動效應“大打折扣”。
痛點二:惡性競爭
時不我待的緊迫性,充分競爭的網絡陣地,某種程度上異化了公平競爭,加劇了惡性爭斗。廣州沃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延告訴記者:“電商都很注重網上口碑,但針對網絡特點,電商業竟然產生‘差評黨’,專門負責給競爭對手差評,更惡劣的是,有競爭對手專門雇人買了產品就‘七天內無理由退貨’,電商的出庫成本和銷售成本大大增加。”
一位電商透露,自己花錢在淘寶買了“直通車”的鏈接,原本希望消費者能快速瀏覽光顧貨品,結果一些競爭對手專門找人點擊,每點擊一次就要付給淘寶2元,并沒有形成購買量,這讓他不堪重負。
北京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惡性不正當競爭是破壞互聯網經濟的惡性毒瘤,如果不能及時規整,就容易助長“劣幣驅逐良幣”,從而危害公平、誠信的競爭秩序,嚴重破壞整個市場經濟賴以存在的商業環境。
痛點三:假貨帽子
假貨,是線上線下都有的經濟現象,然而,借由互聯網平臺傳播后,網絡假貨備受質疑,有時網絡甚至被有些人稱為“假貨集散地”。對于渴望正當經營的電商來說,互聯網既是發家之地,有時也是傷心之地。不少電商深感名譽受損之害,記者走訪中,他們不約而同地將“打假”作為重點。
“我們對造假者深惡痛絕。”阿里巴巴集團總裁金建杭表示,每年都在嚴打造假,阿里巴巴平臺上的消費投訴率逐年下降。但他同時表示,某種程度上,消費者是假貨的“同謀”。只有全社會對保護知識產權的認識都達到一定階段,才不會給造假提供社會氛圍。聚美優品CEO陳歐說,假冒偽劣產品不解決的話,電商市場將難保健康。
痛點四:誠信危機
售賣假貨,降低了消費者的信任。一旦出現信任滑坡,影響的不是一兩家網店,而是整個電商行業。而假貨只是誠信問題的一個側面。近年來,很多消費者網購時遭遇的劣貨退貨、霸王條款、先漲后降等不誠信行為屢見不鮮。
國家工商總局表示,盡管多次就不誠信問題約談電商企業,但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仍屢屢出現。“雙十一”期間,淘寶網等平臺出現多種違規促銷,誘導消費者盲目消費。還有一些電商平臺虛構網絡交易額現象嚴重,一些賣家還通過“空買空賣”刷高交易數量提高信用。
專家分析,網絡的電子化和虛擬性使得電商市場的信用基礎極為薄弱。盡管電商在經濟貿易中比重逐漸增大,但至今沒有統一的部際協調機構。記者走訪中,行業內外對秩序的呼喚越來越強烈,多個電商呼吁政府加強監管,并表示愿意共享多種數據。
痛點五:稅收漏洞
電商的稅收問題飽受社會質疑。購物數量小,賣方數量大而分散、非注冊經營、交易主要靠電子支付等,電商商家有了“擺地攤”的機會,由于電商征稅制度的缺失,“不開發票、不上稅”現象隨之衍生,不少人質疑這是對傳統商貿的不公平,破壞了市場管理秩序。
中國電商協會副理事長鄭硯農指出,電商的市場環境對線下大量小賣家不公平,容易導致線下賣家倒閉、失業,最終導致整個消費市場發展的畸形。“隨著電子商務逐步成為經濟中的常態商業模式,線上、線下應該采用公平的納稅規則。”
痛點六:創新之困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電商結合本土需求,形成了獨特業務模式創新的電商企業,但技術創新仍然薄弱。
“過去,電商業門檻比較低,電商化主要在消費品領域,解決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現在向教育、醫療等垂直服務領域深度延伸,在這些領域,無論是技術還是商業模式都面臨很大挑戰,更長遠的創新已經勢在必行。”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指出。
痛點七:物流短板
每年“雙十一”是場消費盛宴,對我國支撐電商的社會物流系統和基礎提出了嚴峻考驗。國家郵政局提前部署十幾家快遞公司做好應對,大家都意識到,如果物流沒有跟上,就是場災難。
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電商的社會物流系統遠不成熟,供應鏈、配送、第三方物流的信息化和標準化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國內快遞行業魚龍混雜,行業標準和服務質量良莠不齊。
痛點八:融資之難
2014年,聚美優品、京東、阿里巴巴接連在美國上市,掀起中國電商在全球市場的上市潮……在國內很多電商發展初期受到國外資本的青睞。這些現象發人深思:為何中國分享不了本土創新型企業的發展紅利?
“國內資本市場尚不能支撐互聯網企業的發展。”達晨創投基金TMT行業投資部副總經理何士祥告訴記者,證監會要求上市企業必須達到盈利的一定標準,而電商初期都很難達到,另一方面證監會把關特別嚴,上市等待的時間太長了,瞬息萬變的互聯網企業折騰不起。
痛點九:監管之痛
目前涉及電子商務管理的有商務部、工信部、公安部、網信辦、質檢總局、工商總局、人民銀行、銀監會、交通部、海關、農業部、國家郵政局等約20個部門。走訪多個部門后發現,各部門關于全國電子商務的數據統計都很少,更不用說權威部門數據進行共享。
淘寶平臺上究竟有多少電商商戶?“雙十一”期間571億元銷售額是真是假?退貨率有多少?幾乎沒有一個部門說得清楚。
“政府部門還沒有形成互聯網經濟的管理結構。”北京市工商局有關負責人指出,在網絡市場的虛擬性、廣域性、一體性與行政管理的現實性、地域性、分立性之間存在矛盾和不適應。
目前規范電商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網絡交易管理辦法》的實施細則和行政處罰方式不夠明確,面對復雜多變的網絡違法行為,監管及立法的滯后影響了電子商務朝更健康的方向發展,電商革命絕非一片坦途。(記者
王敏 馮璐 潘曄 張遙 高亢 南婷 雷敏 王優玲/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