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是古代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個別地區人的自稱,他們勇敢剽悍,勤勞樸實,用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在舉世聞名的大沙漠——塔克拉瑪干的邊緣、葉爾羌河畔開出綠洲。直到現在,在麥蓋提居住的許多人仍自稱為刀郎人,并把他們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刀郎。
刀郎人的美麗家園
13世紀,蒙古人興起于漠北高原,他們勇猛好戰。成吉思汗馬鞭一揮,戰刀一指,短短幾年時間就征服了亞洲和東歐,建立了蒙古帝國。天山以南及中亞廣大地區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的封地,從14世紀末到16世紀末的兩百年間,刀郎人就產生于這塊封地之上。
在察合臺時期,“刀郎”一詞是“集中”、“成堆地聚在一起”的意思。這大片的封地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西南邊緣、葉爾羌河畔,在沙丘與河流間生長著茂密的胡楊林。有綠洲,有水源,這就是刀郎人最初的美麗的家園。
他們在葉爾羌河下游平原荒無人煙的大漠胡楊林里,過著自由自在的遷徙流浪生活,“刀郎”的稱謂就是在那時有的。越來越多的流浪者聽說了這個神奇的地方,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人漸漸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刀郎人不斷壯大。大家雖然不同民族,但同命相憐,同舟共濟,互相幫助,形成了善良、仁慈的品性。
從十五世紀到十六世紀開始,歷史的變遷,人文的進步,刀郎人放棄了原住地,開始向附近地區遷徙,他們依水而居,沿著葉爾羌河流域四處搬遷。葉爾羌河流域為刀郎人提供了牧業發展的一片遼闊草地,這樣的環境條件有利于從事牧業,使他們形成了農業為輔,牧業為主的生產方式。由于麥蓋提自古以來就是南疆商道,慢慢地就形成了旅客和當地人之間的買賣,形成了市集,人們以刀郎人的名稱稱這個地方為“刀郎村”。
由于葉爾羌河流域相對封閉,此后幾百年中,在閉塞的環境里,刀郎人形成了獨特的生活習俗、語言、文化、藝術和心理特征。他們靠坎土墁和苞谷馕喚醒了沉睡的荒漠,直到20世紀。刀郎人用勤勞的雙手建造了自己的家園,從狩獵游牧走向了農耕,建立起了一個個村莊、鄉鎮,留下了名曰“刀郎”的村莊和鄉鎮,供我們去探索、追憶。
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如今,刀郎人集居的麥蓋提縣已是聞明全國的“刀郎麥西熱甫之鄉”、“刀郎木卡姆之鄉”。
文化的錦囊:刀郎麥西熱甫
“麥西熱甫”,維吾爾語中有聚居和集會的意思。傳說,古時麥蓋提縣一帶野草叢生,野獸成群,刀郎人經常開展狩獵活動。這些活動,對他們以后創作的歌舞產生了重大的影響。2005年國家農業部“中國特產之鄉”推薦及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授予麥蓋提縣“中國刀郎麥西熱甫之鄉”榮譽稱號,2006年“刀郎麥西熱甫”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刀郎麥西熱甫”開始時,先由一位藝人唱序曲,接著,樂隊奏起樂曲,一對對青年男女翩翩起舞,隨著樂曲的變化,舞者的動作仿佛在開展一場緊張有序的狩獵活動。男的舞姿似在尋找野獸的蹤跡,女的舞姿似乎在為男人照明。接著,隨著樂曲節奏的加快,舞蹈的動作也加快,仿佛進入了與野獸搏斗和棒打的動作。由于整個舞蹈動作十分激烈,旋轉的動作多,一些體弱的人因而中途退場,只有那些堅持到最后的人,才是被人們稱贊的“舞王”,而受到人們尊敬和羨慕。
跳舞的樂曲稱之為“刀郎木卡姆”,共分九個套曲,主要由“卡龍”琴、“熱瓦甫”、手鼓和“薩巴依”等樂器伴奏。根據刀郎麥西萊甫的內容和娛樂形式,可分成樂曲舞蹈部分、娛樂部分和“懲罰”部分。配合舞蹈的刀郎木卡姆樂曲的歌詞,主要是采用當地民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
刀郎木卡姆來自民間、質樸、粗獷,有十分濃厚的游牧氣息,他們在演唱時個個都很盡興,聲嘶力竭,全力以赴,沒有什么音樂技巧,就是一種對生活的表達和感受。
心靈的徜徉:刀郎農民畫
“刀郎農民畫”是“刀郎人”極富生活想象力和藝術創造力的優秀成果,是一種帶有原始形態的稚拙繪畫藝術,是我國現代民間繪畫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她以其獨特的創作風格和藝術魅力享譽國內外畫壇,并步入了全國農民畫的先進行列,引起了國內外美術界的注目。
刀郎農民畫與內地農民畫有較大的區別,有著相對獨立的藝術風格和特征:一是濃墨重彩,色調鮮明,畫面個體易于區分,畫面鮮艷,引人注目;二是比例不循常規,造型夸張,耐人尋味;三是隨意擺置,不落俗套、自由奔放;四是淳樸自然,緊切實際,美觀大方,生活氣息濃郁,五是想象豐富,內容繁多,天上地下隨意取材;六是表現手法和繪畫技巧簡單通俗,風格迥異,自成一家。
本期稿件由祝閱武及本報記者徐殿龍共同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