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通報了157件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案件。值得注意的是,新年首周通報的157起案件中,20起涉及公款旅游。雖然八項規定、“禁會令”出臺讓各種形式的公款旅游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官員以調研考察等名義“變相”旅游或由當地“安排”旅游的事件時有發生。
相關專家指出,除加強各級領導干部的日常教育監管,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意識外,還應進一步細化監督權力的舉措,肅正官場風氣,進而斬斷“被安排”“被接待”公款旅游的權利鏈條。
成效:接待員告別“景區一周陪看幾遍”,旅行社被倒逼轉型
記者近期采訪了解到,作為旅游大省,在中央相繼出臺八項規定和“禁會令”的規定以后,江西改變明顯,各景區“會議團”數量在逐漸減少。
“以前經常要陪客人到滕王閣去參觀,一個景區一周看幾遍,既乏味又累,平時都沒陪家人去過一次。不過,自從八項規定出臺以來,即使有想去參觀的也都買票自己去了,現在不用陪同了輕松多了。”一位當地政府的接待人員在接受采訪時說。滕王閣是來南昌旅游的必到之處。大型會議代表團和參觀考察去景區游覽,曾讓接待人員苦不堪言。
滕王閣景區銷售部經理李敬告訴記者,進入景區的游客都要買票,因此不好區分是政府的團體票,還是普通的團體票。“不過跟以前相比,現在團體票的數量有明顯減少,散客數量明顯增加了”。
除旅游景區外,從事政府接待的旅行社則在“寒冬”中謀求轉型,一些幾乎專門為政府機關提供服務的中小型旅行社的生意受大極大影響。
北京一旅行社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八項規定出臺前,每年都會接待六七個單位,在暑期單位休“工齡假”階段提供西安、廣西、福建、海南旅游的行程安排。八項規定出臺后,旅行社的年營業收入直降近八成。“沒有了公款旅游接待,倒逼中小旅行社向電商平臺等新的經營模式靠攏,原本‘坐吃山空’的經營模式對公司發展其實并不是好事。”該負責人說。
問題:“假考察,真旅游”“被安排,被接待”,變相“公款旅游”仍有出現
記者梳理發現,八項規定、“禁會令”出臺讓各種形式的公款旅游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近期通報的違反八項規定典型案件中,“公款旅游”身影猶存,且“假考察,真旅游”“被安排,被接待”問題明顯。
首先是“假考察,真旅游”。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6日通報的20起涉及公款旅游案件中,廣州市蘿崗區九龍鎮調研員兼武裝部長柳明以新兵跟蹤教育為名,組織九龍鎮征地拆遷一線工作人員分兩批共27人赴西安考察,實際行程主要為參觀旅游景點,沒有安排探望新兵,共花費13.9萬元;清遠市統計局副局長黎忠黎忠佐與該局辦公室主任楊建偉等6人,借赴江西贛州參加“四省九市統計工作交流會”之機,駕駛單位公車到杭州、三清山等地游玩,沒有參加會議,卻違規報銷伙食補助費、住宿費、餐費等共3747并串供欺騙組織、對抗調查。
然后是“被安排,被接待”的公款旅游。2014年底,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通報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處長李行等人公款旅游、接受超標準接待問題時稱,2013年8月至9月,李行等人以調研名義分兩次赴甘肅、陜西、安徽、湖北四省,共14天,其間調研時間僅為2天,其余時間均被安排赴麥積山、兵馬俑、天柱山等景點公款旅游,還接受了超標準住宿接待。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認為,公款旅游之所以改頭換面,主要是為了規避制度上的限制,將公款轉化為私利,“不管真旅游還是假旅游,都是權力和公共利益發生了沖突,是一種利用權力謀福利的行為。”
專家:遏制公款旅游,反腐壓力必須持續
廉政專家指出,公款旅游已經成為“三公”經費濫用的詬病“頑疾”之一,但在中央八項規定和整風肅紀、治理“四風”突出問題以來,公費旅游還是沒有銷聲匿跡。“官員拿著納稅人的錢逍遙自在地享受”的行為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
李成言認為,“頂風作案”公款旅游并非偶然。一方面,一些官員在“亂作為”時抱有僥幸心理,認為做了也不一定被發現;另一方面,是在舊常態下養成了習慣,認為上級批準了就沒有問題,或是由對方接待,不會出事,折射出了一些黨員干部身上的官本位思想和享樂主義思想在作祟。
此外,記者也了解到,近些年來,隨著財政制度日趨規范,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和加強,一些單位以現金物資的形式發放福利已越來越困難,于是以考察學習等名義組織干部職工公款旅游成為為干部職工變相謀福利的理想途徑,這也是使公款旅游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此次被通報的同心縣興隆衛生院原院長王彥林,就被指違規給職工發放福利,違規組織職工公款旅游。
專家認為,嚴格執行黨紀國法的同時,要繼續形成反腐壓力,針對不斷發展變化的公款消費的隱蔽形式,細化監督權力的舉措,從嚴懲處違紀違規行為,肅正官場風氣,進而斬斷“被安排”“被接待”公款旅游的權利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