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元指數上升重塑世界經濟增長格局
隨著美國經濟的持續復蘇,從去年12月美聯儲開始縮減購債規模,直到今年10月,美國正式退出QE。走出貨幣寬松周期的美國,預計將在明年三季度進入加息周期。美元指數也在這樣的預期下不斷走強,將給全球經濟帶來以下三方面的影響:
1.大宗商品價格的進一步下跌壓力。
12月11日,國際原油價格跌破60美元,比年內高位跌幅逾四成,非能源類的大宗商品平均跌幅也超過二成,由于國際大宗商品的主要計價貨幣為美元,美元升值將導致大宗商品的價格面臨進一步下跌的壓力。
2.歐元、日元及新興國家的貨幣貶值。
歐洲央行從去年以來,四次下調主要利率,2015年預計將在負利率的政策下,進入購買主權債務的階段,日本在2015年也將持續進一步寬松的貨幣政策,12月上旬,摩根大通新興市場貨幣指數刷新了自2000年該指數創立以來的最低紀錄。2015年,貶值,可能成為大多數國家貨幣在劫難逃的普遍命運。
3.大量資本流回美國、購買美元資產,導致新興國家的資本外流。
從2013年開始,流入發達國家股市的資金就不斷增加,預計2015年這個趨勢仍將持續。資金持續外流將導致這些國家的市場融資成本面臨上升壓力。
因此,2015年,全球經濟的增長將面臨分化格局:美國經濟一枝獨秀,全球經濟卻面臨下行壓力。
二、中國在轉型的蛻變中尋求新的生機
2015年,制造業在結構調整的狀態下繼續出清過剩產能,工業生產總值的增幅將繼續維持下行趨勢,GDP等經濟總量指標的增速也會相應放緩。與此同時,服務業尤其是信息產業和智能技術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繼續上升,產業結構將有所優化。
1.增長動力切換 消費成為中國經濟的引擎
2015年是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全面深化的轉型期。隨著房地產市場進入下行周期,投資拉動的增長時代終結,就業繁榮和居民收入增加構成經濟增長的基礎。從人口結構數據來看,40~50歲這個收入和消費能力最強的年齡段人口占比達到18.5%,達到巔峰水平,收入所支持的社會消費水平將因此有所上升。
2.貨幣政策依然保持穩健和彈性
從政策的延續性來看,2015年下調準備金率是勢在必行。為了改善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2014年11月下旬,國務院出臺的新融十條將其他金融機構的同業存款納入一般存款統計口徑以放松貸比考核,該項政策在釋放近8萬億信貸規模的同時,會形成近1.5~2萬億的存款準備金上繳需求,客觀上造成流動性收縮,為了對沖這種收縮,降準是一種可行的政策工具。預計2015年央行至少下調存款準備金兩次以上,每次降息0.5~1個百分點。
此外,從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的創造節奏來看,2015年央行抑或更傾向于以中期借貸便利(MLF)和常備借貸便利(SLF)來定向調節流動性。挖渠引水灌溉小微、三農等需要扶持的實體經濟。
3.積極財政政策體現為支出結構的調整
在全面預算改革的背景下,積極財政政策將體現為加大保障房投入,增加教育、醫療、社保在全國財政支出中的比重。通過促銷費來實現穩增長,而不是以消化過剩產能為目的,簡單地擴大政府投資。2014年,教育,醫療、社保在全國財政支出中的占比為32.61%,同比上升0.68個百分點,2015年將延續這種升勢。
另外,2015年財稅體制改革中的全口徑預算推動政府預算透明化,也會對壓縮政府一般性行政支出,提高民生支出形成良好的制度環境。總體而言,2015年,調整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關系,財權事權相一致,將主要體現為教育、醫療、社保支出責任的上收以及中央財政在民生支出上的擴張。
三、改革是新一輪增長的制度紅利
1.投融資體制改革是亮點
2015年,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出發點有兩個:一是通過規范地方政府債務融資,發行地方政府債,控制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的擴張并合理安排既有債務的期限結構和成本結構;二是通過資本市場注冊制、增加民營銀行數量來緩解實體經濟融資難的問題,以多元化的金融市場結構滿足實體經濟多元化的融資需求。從政策環境來看,存款保險制度為更多的民營金融機構,尤其是小銀行進入金融市場,開展儲蓄業務創造的良好的制度條件,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行業改革將因此進入快車道,2015年中國金融市場結構將出現進一步的變局,多元化是投融資體制改革之后金融市場的總體格局。
與投融資體制改革相對應的,是征信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包括征信市場的建立。從目前的金融實踐來看,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困擾實體經濟發展繁榮的重要瓶頸,而解決這個問題路徑有兩條:一是放開金融壟斷,讓更多的民營銀行進入,目前存款保險制度已經為這種進入做好了制度上的鋪墊;二是進一步建立、完善征信體系,信息透明度和可信度是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和融資難度的必要前提。
此外,2015年的投融資體制改革也包括資本項目的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滬港通的擴圍,自貿區FT賬戶和離岸金融業務的發展將進一步倒逼國內金融市場交易規則、監管制度與國際接軌,并在此基礎上實現資本項目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
2.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的商品市場從計劃經濟、價格雙軌制到完全的市場經濟,走完了價格市場化的所有環節,但是,在能源、礦產和資金、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價格雙軌制的痕跡還處處可見。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奠定了要素價格市場化的改革基調,從本質上看,要素價格市場化就是讓行政權力淡出要素分配領域。
3. 通過國企改革漸進式實現國退民進
2015年,國企改革是難點,也是重點。
在所有權方面,國企改革的方向是“發展混合型所有制經濟”。允許私人資本參股國有企業,包括在政府規劃的基建項目中試行PPP模式。此外,“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至3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通過上述措施,實現國有資本在競爭性企業股權安排上的逐步退出(涉及國家安全的個別行業除外)。以此提高一些行業的資源配置效率,促進這些行業民營經濟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