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時期,礦產等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房地產市場持續調整,隨著到期的信托資產規模不斷攀升,信托產品兌付風險事件頻出,一時間打破剛性兌付之聲不絕于耳。
“2014年,信托投資者過得提心吊膽,兌付風險嚇退了很多投資者。”“中誠·誠至金開1號”信托項目投資者王罡(化名)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回訪時表示,“2015年,我會減少信托產品的投資,選擇產品也會更加謹慎。”
像王罡這樣更為謹慎的信托投資者不在少數。
“我的客戶最關心的問題是2015年信托業兌付壓力大不大,自己手中即將到期的信托產品風險如何。”一家信托公司財富中心理財經理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客戶購買信托產品時明顯問的問題多了,也更仔細了。”
2014年以來,信托業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信托業面臨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和自身行業轉型的雙重壓力,2015年這種狀況還會延續。
那么2015年,信托業的兌付壓力有多大?預計不會產生系統性風險,但個別產品風險暴露是不可避免的。信托投資者又該如何應對?
2015年:兌付高峰未過
2014年伊始,信托業就迎來了史上最大的兌付危機——規模高達30億元的“中誠·誠至金開1號信托”出現險情。隨后,信托項目的風險逐步暴露。
“情況并沒有市場想象的那么糟,今年出現風險的產品僅為個案,相對于行業的整體規模來看,其占比較小,而且風險項目規模已有下降趨勢。”上述信托公司財富中心理財經理表示,“今年以來,不少信托公司都主動提高了交易對手和項目準入標準,對于房地產、礦產以及高負債的地方融資平臺項目層層審核,謹慎介入。”
銀監會主席助理楊家才在2014年中國信托業年會上指出,信托業今年在“三期疊加”(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嚴峻形勢下,成功地抵御了風險沖擊,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中國信托業協會數據也顯示,2014年6月至9月,信托業風險項目規模從917億元降至824億元。
信托業內人士指出,明年依然有較多信托項目集中到期,但不會形成區域性風險和系統性風險。
中國信托業協會發布的第三季度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12月以及2015年3月至6月信托項目到期兌付比較集中。其中,2015年3月至6月將到期信托項目分別為1788個、1328個、1454個和1428個,到期規模預計分別為5261.3億元、4343.7億元、4093.7億元、4232.5億元。
從數據上可以看出,2015年3月份到期規模高于其他月份,但從結構上分析,幾個兌付集中月份到期的集合資金信托規模各月占比約在18%至25%的區間內,單一資金信托占比仍較高。
普益財富指出,即使是最讓人擔心的房地產信托,2015年也不會形成區域性風險和系統性風險。因為首先目前房地產信托的主流模式是基于債權債務關系的融資,抵押物充足、抵押率合理。在土地價格沒有出現大幅回落的時候,債權追索有效。其次,從目前爆發出風險的房地產項目來看,其風險暴露的根本原因不是房地產市場問題,而是房地產開發商的問題,如房地產抵/質押物產權不明晰、房地產開發商在信托融資之前或之后大肆通過民間高利貸融資,債務風險失控等,鮮有由于當地房地產市場急劇變化導致融資人無法還款的情況,這說明目前房地產的風險暴露只是點的問題,尚不構成線的問題或者面的問題。
雖然沒有系統性的風險,但普益財富指出,個別的、零星的風險暴露是不可避免的。預計2015年風險暴露的房地產信托產品,風險源還是信托公司在前期產品開發、產品管理過程中的操作風險。
挑選企業看風控
自“誠至金開1號”兌付風波起,信托項目的風險處置正日趨市場化。“維權是件非常累的事情,信托產品買錯了很要命,信托投資下功夫要從購買前開始。”王罡感嘆。
經濟新常態對信托公司的風控水平和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也在監管思路中得到體現。市場人士表示,投資者可以遵循這種思路選擇可靠的信托公司。
2014年初,國務院辦公廳下發107號文——《關于加強影子銀行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文件明確了信托公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功能定位,提出“推動信托公司業務模式轉型,回歸信托主業、運用凈資本管理約束信托公司信貸類業務、信托公司不得開展非標準化理財資金池等具有影子銀行特征的業務、建立完善信托產品登記信息系統、探索信托受益權流轉”等指導意見。
2014年4月,銀監會出臺了號稱最嚴監管的“99號文”——《關于信托公司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文件對信托公司的風險控制進行了系統強化。文件主要從風險管控、業務轉型、監管機制等三個層面來規范信托公司的發展,著重提出了建立流動性支持和資本補充機制、清理非標準化資金池產品等切實有效的管控手段。
為迎合資本補充機制,2014年信托業掀起增資擴股潮,全年有24家機構增資和變更股權,其中有16家凈增加資本290億元。
注冊資本的增加,改變了信托公司之間的地位格局。中信信托日前就通過累積利潤轉增方式,將注冊資本由12億元增至100億元,一舉超越平安信托,成為目前國內注冊資本金最大的信托公司。
近日,華澳信托透露2015年公司擬增資6億至10億元,增資后凈資產將達到15億至20億元。信托公司增資潮還將延續。
總的來看,資本實力雄厚的信托公司是投資者更好的選擇。市場人士指出,資本實力給投資者選擇信托公司提供了一個衡量指標。此外,投資者還可以參考信托業評級。
8月,監管層下發了《2014年信托公司評級指引》。這是2010年以來,銀監會對于信托公司分級監管辦法的首次調整,新規將信托公司分為1至6級,每個級別分別設A、B、C三檔。評級結果將作為衡量信托公司風險程度、監管規劃和合理配置監管資源、采取監管措施和行動的主要依據。
信托公司評級標準由原來的定性向定量轉化,對信托公司的評價重點放在自主管理能力和風控能力兩個方面,這也順應了行業新常態下的發展趨勢。
信托業監管環境已經發生了改變,未來信托公司間差距將擴大,這就要求投資者在購買信托產品前更關注發行產品的信托公司。
用益信托分析師帥國讓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投資者在選擇信托公司時,可以綜合考慮三大因素。首當其沖需考慮信托公司的風控能力,投資者可以通過財務報表中資產負債率、不良資產率、風險準備金、信托杠桿率、凈資產及凈資本規模等數據進行判別。其次,投資者需了解以往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產品狀況,是否出現過兌付危機產品,處置風險能力如何。最后,投資者應該選擇背景實力相對較強的信托公司。”
證券投資類信托受寵
新常態下,投資者除了慎選信托公司外,還需比較投資產品。
市場人士表示,投資者在選擇信托產品時,先要了解目前的業務轉型趨勢,在此基礎上再順勢選擇產品。
“目前,信托業轉型中不可忽視的是傳統信托業務模式的改進和創新。”帥國讓指出,“信托產品的標準化是大勢所趨,標準化不僅可以降低信托業務成本,打造信托業務新模式及品牌化戰略,還有利于解決信托產品的銷售問題和產品流通問題。”
普益財富研究員范杰認為,12月5日銀監會和財政部聯合下發的《中國信托業保障基金管理辦法》對信托業務結構影響較大。
《中國信托業保障基金管理辦法》中針對信托計劃的資金募集,主要分為以下情況:對財產信托的征收,由信托公司按照信托報酬的5%繳納;資金信托按新發行金額的1%認購,其中,屬于購買標準化產品的投資性資金信托的,由信托公司認購,屬于融資性資金信托的,由融資者認購。
這將增加信托公司的通道類信托業務融資成本,而成本增加很可能使得交易對手放棄和信托公司的合作,轉向其他資管機構。這樣的政策效果是監管層樂于看到的,去通道是監管層和業內大型機構的目標,通過資金信托做通道業務的時代或終結。
除信托業務模式改變外,信托產品的投資方向也在變化。
2014年,增速最大的可能要屬證券投資類信托。自今年下半年開始,受資本市場回暖影響,此前一直不溫不火的證券投資類信托成為今年信托產品中的黑馬。根據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第三季度末投向股票市場的證券投資類信托規模較第二季度末增加了894.56億元。
帥國讓指出:“資本市場的向好預期拓寬了信托的投資領域,比如信托資金通過‘傘形結構信托’方式進入股票市場。預計2015年,信托產品投向金融領域可能會有所增多。”
王罡表示:“比較看好證券投資類信托,如果要投會投這類信托,其他類型的就不碰了。”
基礎產業類信托、房地產信托都是2014年受政策、市場環境變化影響最大的信托產品類別。
2014年9月底,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對政信合作的基礎產業類信托加強約束,其中“剝離融資平臺公司政府融資職能”的規定,將當前信托公司圍繞融資平臺公司發行信托的業務模式徹底顛覆。
中國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基礎產業類信托在所有信托類別中的占比由2013年末的25.25%下降到2014年第三季度末的21.8%。
2014年,房地產市場出現價格疲軟、成交數量下降等態勢,部分中小型開發商出現經營困難,不能按時償還信托資金。盡管問題房地產信托產品最后都以延期、信托公司兜底、第三方接盤等方式沒有違約,但市場和監管層均已意識到:當前房地產市場,尤其是三四線城市已經存在較大泡沫,房地產信托快速擴張期已過。
根據信托業協會數據,2014年前三季度新增4030.94億元房地產信托,較去年同期(4750.97億元)下降了15.16%。
帥國讓指出:“雖然投向金融的產品正在增多,但信托產品投資范圍中傳統領域依然占主導,房地產領域、基礎產業領域信托投資規模會有所下降,但不會大幅下降。”
以房地產信托產品為例,普益財富報告指出,對2015年房地產基礎市場持有謹慎樂觀的態度。2014年政府已經展現出“護市”態度:先是默認地方政府放松限購政策,再到9月30日央行和銀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加大對房地產行業的資金支持,再到11月份非對稱降息,降低購房者的按揭成本。2014年第四季度,房地產市場成交量的快速反彈證明目前購房需求依然存在。2015年貨幣政策全面寬松是大概率事件,在寬松貨幣的條件下,資產價格會獲得一定的支持。
普益財富判斷,房地產信托的總量不會出現大幅下跌,更不會出現諸如某些分析說的“退出主流信托”的情況。房地產信托仍然將是集合信托投資的重要方向。
值得關注的是,普益財富看好明年夾層融資在房地產項目尤其是房地產并購中的作用。目前,房地產增速換擋,房地產開發業正處于行業整合時期,各類并購機會、重組機會較多。這類機會的出現,為夾層融資的發展提供了項目支持。而信托計劃的可分級特性可以將夾層融資中不同的資金提供方受益權做明確劃分,為風險厭惡者通過夾層融資進入并購提供了可能。
創新產品可嘗鮮
新常態下,信托行業的轉型不單單讓傳統信托產品迎來變革,更帶來了一場信托產品的歷史性創新革命。12月18日,中信信托推出“中信寶”消費信托互聯網平臺。
消費信托由此進入公眾視野。
消費信托是通過認購信托產品,在有保障的前提下,獲取高性價比且優質的消費權益,與傳統的投融資概念集合資金信托完全不同,其目的不是資金增值,而是獲得消費權益。以中信信托發售的“一千零一夜”產品為例,其認購價格為每份1001元,其中包括298元的會籍費部分和703元的保證金部分。
從信托產品創新可以看出,信托的功能定位正在發生改變。
創新型信托產品的問世是信托公司應對特定經濟環境的產物,也是信托公司業務產品轉型的探索。
銀監會主席助理楊家才指出,信托最大的轉型是什么?實現由受托人主動發起變委托人主動發起。在楊家才看來,信托公司可以通過設立全資專業子公司做專做精,如設立家族信托子公司、并購信托子公司、海外信托子公司、專業銷售子公司等。
這也是信托產品創新的方向。
普益財富認為,在創新中,保本信托將占一席之地。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末,信托業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再創新高,余額達到12.95萬億元,接近13萬億元。剛性兌付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包袱。
普益財富認為,在此背景下,建立保本信托機制有重要意義。
推出保本信托,可以在兩個方面改善目前金融市場的結構,首先是滿足財富端對低風險資產的需求。其次,可以彌補長期資本市場的短板。
帥國讓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雖然很多信托產品創新還不具規模,但仍值得期待,如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REITs)在保障房方面是否有所突破,信貸資產證券化方面是否有所作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