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上海七家商業銀行因存在未依法審查申請人資料真實性、過度授信、異常交易管控不力等違規行為,被罰240萬元。除了開出罰單,上海銀監局針對市場上多起因信用卡欠款及其引發潛在風險的事件,特別強調了授信一事。
網民認為,在利益驅動和指標壓力下,銀行的信用卡業務粗放式發展模式迄今未有改變。有網民指出,罰款固然可以遏制銀行過度授信的沖動,但監管層更需在平時予以監控和指導,建立完善的信用評估體系,讓銀行沒有機會過度授信。
“卡債”風險暴露
在網民看來,上海銀監局的罰單是對當下銀行業過度授信的一種警示。他們列舉親歷親見之事實稱,已有很多“卡奴”深陷循環卡債危機,如若不加遏制,后果不堪想象。
據媒體報道,在上海銀監局詳細列出的處罰情況說明中,涉及到的客戶幾乎全部為張某和林某。有消息稱,此次處罰的背景是,此前上海卡奴一家三口燒炭自殺事件,三口人的姓氏正巧為張某和林某,死因疑為信用卡透支無力償還。
網民“太原客”指出,銀行給予寫字樓里所謂白領太高額度。“比如在太原一個‘白領’月入五千,他很容易申請到額度為五萬的信用卡,幾個銀行就是二三十萬,但年入不到十萬,突然借給他們幾十萬,讓他們花了以后拿什么還?”
“現在靠信用卡活著的人太多了,一張卡用來還錢,一大堆卡用來透支,中國不健全的信用卡管理體系,必將給中國經濟帶來災難性的后果!”網民“李志明”說。
信用卡濫發難止
不少網民認為那些身陷囹囫者應控制自己的消費欲念,但更多網民將“卡奴”激增的矛頭指向了銀行。“銀行發放信用卡不但門檻低,而且是銀行拼命推銷的結果。”網民“燈火輝煌”說。
一些網民指出,信用卡業務粗放式發展模式迄今仍未改變,導致這一現狀的原因在于銀行受到利益驅動和指標壓力。
有網民援引數據顯示,如今信用卡發展步入穩定期,發行量依然居高不下。據《2013年中國信用卡產業發展藍皮書》,2013年我國信用卡新增發卡量6100萬張,比年初增長了18%。
網民“王宇佳”表示,商業銀行之所以熱衷于過度授信,關鍵還是因為“利”字當頭。不僅是因為信用卡本身有年費,更是因為一旦發生不能按期還款,滯納金更是一筆不菲的收益。在這種情況下,過度授信已經成為了銀行的重要來源。
罰款隔靴搔癢
對于上海銀監會日前開出的這張罰單,網民“paul”稱嘆說:“罰得好,銀行不負責任地把卡發給沒有償還能力的人,負債人還不上款的時候就起訴抓人,然后逼欠債人砸鍋賣鐵還款。”
還有一些網民認為,罰款不過是隔靴搔癢。網民“王宇佳”稱,有關部門對于相關銀行進行了處罰,這固然可以遏制它們發卡沖動,但更需要在平時予以監控和指導,讓銀行沒有機會過度授信。他表示,從海外的情況來看,銀行對客戶是一個綜合授信,也就是說,如果客戶在其他銀行有貸款或者信用卡額度已很大,銀行就會減少給他的額度,監管部門在日常也會進行大量的指導工作。
有網民指出,對銀行制約也好、罰款也好,都是扼制“卡奴”增多的直接因素。而根本上來說,對“卡奴”的預防,還需要一個完善的信用評估體系,只有掌握了卡主的信用水平,才能衡量哪些人有“卡奴”風險,再進一步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