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來,在北京頤和園團城湖西南角的團城湖調節池工地上,總有一個溫暖樸素、風風火火的身影,研究圖紙,檢查施工,忙碌不停。她就是北京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建設中少有的一位女總工——化全利。 2011年來到團城湖項目部之前,化全利還是北京水利水電學校的一位教師。北京炙烈的陽光下,她領著一群學生上工地體驗實習,樂此不疲。如今,她已成為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者中的一員,而她的上百名學生也正在這一工程的設計、施工、監理等各領域一線奮戰。 團城湖調節池是北京充分利用南水北調來水向城市供水的關鍵工程,連接著南水北調來水與本地重要水源地密云水庫兩大水源,具備調蓄、分水和水量匹配的重要功能,調蓄容積127萬立方米,水面面積為33公頃。 記者在現場看到,目前團城湖調節池主體工程已全部完工,由于前期開展蓄水驗收,巨大的池體內已蓄滿清水,波光蕩漾。一些工人正在周邊進行道路鋪設、綠化等掃尾工作。 團城湖項目部總工化全利介紹說,調節池現已具備南水北調中線通水后蓄水條件。南水北調通水后,部分來水將進入團城湖調節池,經各分水口向用水戶供水;當南水北調工程出現事故,致使進京水量減少甚至停水時,調節池中就可利用所蓄之水,向各用水戶提供水源切換時的水量,保證用水戶供水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預計可緊急供水12個小時。 記者了解到,為了干好這個項目,幾年來,43歲的化全利和項目部許多80后、90后的年輕人一起,將工地當成了家,起早貪黑,不辭辛苦,不知道走了多少趟,流了多少汗。但每次在工地現場見到她時,她的臉上總是掛著爽朗的笑容。 “干水利的大都是野外作業,很辛苦,尤其是南水北調這么大工程,更要保質保量完成。”她介紹說,工地上很多活兒需要24小時作業,例如混凝土澆筑需要連續施工,夏天為避免高溫作業,基本都是在夜里連續澆筑20多個小時,所有人必須在現場盯守,困了就睡在工地。 由于長期忙碌,化全利的頸椎病越發嚴重,甚至有時頭昏眼花,但她依然堅持每天上工地查看工程。“安全施工、工程質量是最重要的事,我總是看到哪里有問題,心里就不舒服,一定要督促工人們改進,因為咱們吃的是良心飯。”她說。 作為一位普通的母親和女兒,化全利總是深感愧疚。自項目開工以來,她很少有時間照顧80多歲的父母和十幾歲的女兒。“女兒中考我也沒時間陪她,現在她對我唯一的要求就是每周給她做一頓飯。”她苦笑說。 南水北調中線通水后,來自南方的江水將一路北上,最終抵達這里,通過分水口再進入北京各大水廠。而像化全利一樣,在北京南水北調工程建設中揮灑汗水的3000多名建設者也將最終看到夢想變為現實。 對于這項工程的艱辛和水的寶貴,建設者們比其他人有著更深的體會。“南水北調之水來之不易,沿線人民做出了巨大貢獻,國家花這么大氣力建設,我們一定要節約用水,用好每一滴水。”化全利說。
|